被定位监控的敏感人士,于是大家希望绕避、并使用大量对当局没价值的内容增加监控的工作量。其次,政治反对人士原本就比较小众,大家抱团取暖也就很容易形成封闭的圈子,基于圈子属性人们不希望内部出现争执,于是发言和纠偏的机会都比较少,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辩论提升价值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政府的各种弊端都是套路,大部分时政热话难以找到值得讨论的亮点,这点在公开平台上也有明显体现。QNe免费翻墙网
这只是大面上的分析。我们一直支持放弃墙内平台,不过目前的状况是,除了微信之外还没有在其他平台活跃的时政关注群体。大体上源于集体搬家比较困难,毕竟大部分人都有私人的联络牵扯,工作和亲友关系,同时专职搞政治研究的人也极少,单纯组合意义不大。当然我们不希望C所说的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那样时间一长人们会容易忘记初衷,并且也不支持空洞的口号和无谓的牺牲,如何才能实现有价值有实际意义的沟通和互联,还需要积累更多需求上的共识。继续强调本网一贯的宗旨——多在实用性上下力。QNe免费翻墙网
A:感觉翻墙的人在减少,Twitter中文圈失去活跃了吗?人们大多在哪些情况下选择翻墙?QNe免费翻墙网
Sylar:Twitter中文圈的活跃度无法通过时间线流速来直观判定,因为只浏览而并不操作的人总是大多数。我最近做了几次测试,使用关注面比较广的资讯比如热播美剧的下载种子,首先发布在Twitter上,几个小时后再发布微信朋友圈,在这几小时内,推特上的转发和收藏都不是太多,而此后发布朋友圈的时间是北京时间深夜两点已过,迅速有很多大陆网友点赞和评论,次日仍在继续。QNe免费翻墙网
其中很多在微信朋友圈点赞的网友都是有推特账号并长期关注我的。其他类型的时政资讯和政治观点也经过了同样的测试,结果显示:有推特账号同时也有微信账号的网民整体上看更习惯从微信获取信息。QNe免费翻墙网
关于这个问题我询问过几位网友,他们表示「墙外的内容必须做到墙内平台上来,否则无法传播」,怎么办呢,「等着」。搬运工们以知名媒体的长微博或复制粘贴到公众号的形式转发于墙内。墙内的传播速度的确快很多,比如最近雾霾话题比较热,加拿大罐装空气的消息显示在墙内平台时迟到了48小时,但迅速获得了关注,似乎没人在乎是迟到的旧闻。其他消息也一样,整体上超半数资讯的传播墙外会比墙内快,平均快一天到一天半左右。QNe免费翻墙网
不同类型的内容传播效率有所不同,比如在Facebook能形成热点的网络管制技术披露、网络安全技术支招和时评文章,在墙内平台的关注有可能寥寥无几。有网友透露,是因为微信朋友圈的互动「容易被旁人察觉到人际关系,所以有意回避(怕得罪人),更多选择私人小圈子群聊分享」,我觉得这是个令人无语的理由。QNe免费翻墙网
Evans:整体上看信任危机有可能是最严重的障碍,它会直接导致过度封闭和片面依赖,封闭后信任危机一样存在,进而继续细化。目前的共同体原子化状态已经确立足够长时间了,短期内破解的希望很低,唯一的方法就是持续呼吁更多人使用墙外公开平台,重新形成连接关系。QNe免费翻墙网
有良知的时政关注者承受着来自政府的人身安全威胁,同时舆论场鱼龙混杂短时间内难以分辨,令原本就孤立的民主派群体更加草木皆兵,这些都是现实困境。经济学里有脆弱性理论,经济学家塔勒布则提出了反脆弱理论——从随机事件或一定冲击中获得的有利结果大于不利结果的方法。就如人体骨骼在负重和压力下反而会越发强壮、抗争意识在遏制和镇压下反而会愈加勇猛,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事物会从压力、混乱、波动和动荡中受益。QNe免费翻墙网
不确定性在脆弱眼里是威胁,而在反脆弱眼里则是激发能量的必要存在。抗争者如果能在迅速加强的维稳打击和绝大多数沉默者包围的情势下坚守自己的初衷,就是反脆弱性的胜利。它只需要一点基础:坚持认为追求自由之路是正确的选择。难度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借用艰难环境激发出足够的反脆弱能力。我希望能有更多坚定的抗争者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QNe免费翻墙网
来自https://pao-pao.net/article/655QNe免费翻墙网
銆€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