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最新ss | 赞助本站 | RSS
 

freefq.comfree——免费、自由fq——翻墙

困在墙内,请发邮件到freefqcom#gmail.com获得最新免费翻墙方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读者文摘 > 历史政治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与发展

时间:2018-06-11  来源:常玢  作者:《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1年第1期 条评论

  【内容提要】 作者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早期传播以及沙俄时期、十月革命以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状况做了简要的论述和分析。作者认为,伊斯兰教之 所以在中亚有生存的土壤,其原因是:这一地区人种复杂、民族众多、经济多元;既有绿洲农耕地带,又有草原游牧部落;既保存着氏族部落制,又有封建地主贵族 制。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是相当不均衡的,呈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状,并经历了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漫长过程。同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似乎有更顽强的在恶劣社会 环境下的生存能力。xIc免费翻墙网

  【关键词】 中亚;伊斯兰教;宗教传播xIc免费翻墙网

  【作者简介】 常 玢,1955年12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副主编,法学博士。(北京 100007)xIc免费翻墙网

一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早期传播xIc免费翻墙网

  伊斯兰教是由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宗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大约在公元7世纪20年代,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半岛的统治宗教,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政治扩张野心也迅速膨胀。xIc免费翻墙网

  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把触角伸向中亚,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进攻、经济掠夺和宗教传播。阿拉伯帝国势力对阿姆河(乌浒河)和 锡尔河(药杀河)流域即河中地区的进犯,最初是以攻城掠地和抢夺财宝为主要目的,其宗 教征服特征是逐渐显露出来的。伊斯兰教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亚的,迄今已有1 2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在中亚之所以有生存的土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地区人种复杂、民族众多、经济多元,既有绿洲农耕地带,也有草原游牧部落; 既有独特的手工业,也有发达的商业贸易;既保存着氏族部落制,也有封建地主贵族制。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繁荣,城镇和绿洲的人口比较集中,是各种文明 交融、汇集、碰撞的舞台。加文·汉布里在《中亚史纲要》一书中写道:“中亚在人类历史上起了两种独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矛盾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中亚大 部分地区的干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凭借(中亚多数大河都向北流入北冰洋)的结果,中亚的主要作用是隔开了其周围的中国、印度、伊朗、俄国等文明。但是, 从另一方面讲,中亚的古代商路,也为中亚周围的诸文明提供了一条细弱,但又绵绵不绝的联系渠道。”[1]当然,应当看到,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也是相当不 均衡的,呈由南向北依次减弱状。同典型的近东穆斯林国家相比,中亚伊斯兰教属于区域型、边缘型,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中亚在地缘上具有“双重边缘性”,处 于定居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相应 地也就有“早期伊斯兰化”和“晚期伊斯兰化”的划分。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的定居耕种文明属于第一种情况。伊斯兰教晚期 在游牧部落的渗透与传播发生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和差别,受到中亚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制 约。一般情况下,这些特点决定了伊斯兰教的差异性,以及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联系、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差别。在哈萨克斯坦、吉尔 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一些游牧地区,人们的伊斯兰教意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伊斯兰化的程度明显偏低,而且在生活习俗、交往方式上带有根深蒂固的民族 烙印。xIc免费翻墙网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以后,也有一个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部落纷争和王朝更替。随着伊斯兰教向游牧民 族和部落的渗透与传播,这些游牧部落逐步开始了定居和农业耕种的生活。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中亚地区的居民信奉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萨满教,以及其 他形形色色的原始宗教。但是,这些宗教(佛教除外)的教义相对比较简单,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形成完善的宗教体系。因此,当伊斯兰教通过暴力与和平两 种方式传播进来以后,便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迅速蔓延。中亚各族人民“不仅在宗教生活,而且在伊斯兰文明的一切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但 是从游牧民方面来说,只有在改信伊斯兰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和伊斯兰教世界的文化结成密切的关系”[2]。伊斯兰教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宗教与政治之间的紧 密联系。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同时也创立了伊斯兰国家。当时,宗教和政治是合为一体的,宗教即政治,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的统治者,伊斯兰教就是国家的法 律。在穆斯林信徒看来,整个国家政权体系都应建立在伊斯兰 教基础之上。xIc免费翻墙网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势力灭波斯萨珊王朝,随后越过阿姆河,袭击河中地区,开始了对中亚的入侵。当然,这一时期入侵中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掠 取财物,传播伊斯兰教还没有成为阿拉伯帝国势力的明确目标。公元660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夺得哈里发之位。他废除了从前选举哈里发的制度,改为父子世 袭,故他所建立的哈里发王朝被称为倭马亚王朝(公元660~749年)。因倭马亚王朝的旗帜是白的,中国史籍称之为“白衣大食”。穆阿维亚即位以后,关注 阿拉伯的统治和势力范围问题。公元673年,他任命乌拜都拉为呼罗珊总督,渡阿姆河进攻中亚[3]。在阿拉伯帝国势力早期侵占中亚的历史中,曾任呼罗珊总 督达10年(公元705~715年)之久的屈底波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屈底波不仅是倭马亚王朝向呼罗珊派出的20多名总督中功绩最显赫的一位,而且也是伊 斯兰教在中亚传播的奠基人之一。他率军于公元705年攻克巴尔黑,随即于公元706~709年征服布哈拉及周围地区,公元710~712年再克撒马尔罕和 花拉子模。公元713~715年深入到锡尔河流域,特别是费尔干纳地区。751年又征服了塔什干。征服中亚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若干次得而复失 的曲折过程,最后还是阿拉伯帝国 势力占居优势。在征服这些地区时,焚毁大量庙宇和神像,销毁大量宗教文献,同时建造清真寺,强制实行伊斯兰法律。对违反伊斯兰法令者,轻者施以惩罚,重者 处以死刑[4]。这些行径,使大批宗教文化史料失散。对中亚的文化发展史来说,肯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伊斯兰文化与当地原有的 波斯文化的结合,在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成果,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中亚的被征服,大批阿拉伯人陆续迁移这一地区。他们在当地休养生 息,繁衍后代。阿拉伯帝国势力通过移民、通婚、纳妾等方式不仅强化了自己的统治,而且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xIc免费翻墙网

  阿拉伯帝国势力用强制手段在中亚推行伊斯兰教的做法,破坏了当地各民族人民原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帝国势力不满足于抢占城市时所掠夺的财 富,还向当地居民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责令他们提供奴隶、婢女、牲畜、粮食、纺织品和其他商品,充分满足军队的需要。接受了伊斯兰教的当地居民,起初 享受很多优惠。统治者甚至付钱给履行新宗教规定的人,同时每年向拒绝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征收人头税——吉齐亚。这些强制性措施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 但是大部分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人,仍长期继续秘密信奉自己原先的宗教[5]。xIc免费翻墙网

  在阿拉伯帝国势力侵入中亚之前,这一地区并无统一的宗教。河中地区居民以信奉佛教为主,一些部落还信奉祆教和萨满教[6]。部落之间、民族之间 充满猜忌和隔阂,彼此之间常常兵戎相见,这为阿拉伯帝国势力的侵入和伊斯兰教的传播提供了机会。阿拉伯帝国势力之所以能够在中亚长驱直入,节节胜利,首先 在于哈里发帝国掌握着强大的军事优势,在占领了一些领土之后,擅于利用当地居民的物质资源,去继续征服其他地区。其次,中亚地区在政治上带有明显的松散性 和分散性,缺乏把思想和意识形态统一起来的共同宗教信仰。而这一点恰恰被阿拉伯帝国势力所利用,从而被逐一各个击破。最后,中亚地区存在许多小王国、小城 邦,它们彼此之间独立或半独立存在着,加之游牧民族和绿洲居民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彼此长期争斗,力量由此削弱。从8世纪后半期到9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步 开始成为中亚当地居民所信奉的宗教。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花拉子模成了中亚广大地区的伊斯兰文化中心,整个河中地区成了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xIc免费翻墙网

  但是,应当看到,自从阿拉伯帝国势力侵入中亚地区以后,几十年连绵不断的战乱,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无疑是一场灾难。在阿拉伯帝国势力的统 治下,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如统治者上层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地主贵族与农民的矛盾,阿拉伯统治者与当地非穆斯林的矛盾,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导 致倭马亚王朝在公元8世纪中叶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阿巴斯王朝。因其旗帜是黑的,中国史籍中亦称其为“黑衣大食”。xIc免费翻墙网

  阿巴斯王朝的建国元勋是阿布·穆悉林[7]。他是伊朗人,农民出身,也有史料记载说他原先曾是奴隶[8]。他在去麦加朝觐时遇见了阿巴斯首领穆 罕默德·阿巴斯。据说穆罕默德·阿巴斯很赏识这 位年仅20岁的青年,便把他引为同党。与倭马亚王朝的白色旗帜相对应,阿布·穆悉林选择黑色为自己的旗帜(什叶派的旗帜也是黑的),把许多对倭马亚王朝不 满的人聚集到自己的旗帜下。阿布·穆悉林在当时提出了一些富于煽动性的口号,认为伊斯兰教诞生以来所有降临在穆斯林身上的灾难,都是由倭马亚王朝的统治造 成的。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将减轻地租和其他捐税,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阿布·穆悉林的口号,无论在阿拉伯人中,还是在当地的其他民族中,都获得了积极的响 应。阿布·穆悉林的军队,基本上是由中亚居民和那些对倭马亚 王朝不满的阿拉伯人组成的。在阿拉伯部落内部发生剧烈阶级分化的过程中,许多阿拉伯人,特别是生活贫苦的人,汇集到了阿布·穆悉林的旗帜下。阿布·穆悉林 在推翻倭马亚王朝道路上的全面胜利,意味着称霸于世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走向解体。随着地方民族势力的增强,导致中亚各地开始出现独立的伊斯兰王朝。从严格意 义上讲,屈底波死后,阿拉伯帝国势力在中亚的征服未再取得进展。首先,倭马亚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其次,中亚人民对阿拉伯帝国势力的反抗 令统治者难于应付。因此,可以说,从屈底波之死到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取代倭马亚王朝的35年,阿拉伯帝国势力在中亚的统治是处在一种衰退时期 [9]。尽管如此,在同中亚唐朝、吐蕃等几大政治势力的角逐中,阿拉伯帝国势力还是占上风的。阿布·穆悉林及其苦心营造的阿巴斯王朝,仍统治着中亚的大部 分地区。xIc免费翻墙网

  在公元751年,阿布·穆悉林率领的阿巴斯王朝军队曾与唐朝军队在塔拉斯河(今江布尔市附近)一带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史称“塔拉斯之 战”。唐朝军队被阿布·穆悉林手下一位将军率领的阿拉伯军队击败。《旧唐书·段秀实》讲高仙芝“举兵围怛逻斯,黑衣救至”,就是指的这场“塔拉斯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有大批唐朝军队的 士兵被俘,他们被阿拉伯帝国势力的统治者当奴隶使用,中国的文明和生产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造纸术,也由此传到了西方。这次战役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是较为 久远的。它决定了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究竟哪一种在中亚居主导地位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时期以后,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更为广泛和深入了,甚至逐渐传播到游 牧部落的突厥人当中去。但就整个中亚而言,唐朝汉文化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10]。xIc免费翻墙网

  在阿巴斯王朝统治时期,河中地区和毗邻的呼罗珊地区人民不断发动起义,阿巴斯王朝利用和扶持当地贵族来镇压起义,当地贵族借此得以发展和壮大, 先后建立了塔希尔王朝(公元821~873年)、萨法尔王朝(公元867~905年)和萨曼王朝(公元875~999年)。其中,对中亚社会、经济、文化 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萨曼王朝。xIc免费翻墙网

  萨曼王朝受波斯文化影响较深,与波斯地区经济贸易往来密切。自从阿拉伯帝国势力征服中亚以来,讲波斯语成为上流社会和宫廷中的时尚[11]。河 中地区曾出现波斯文化的复兴。但是,应当承认,从阿拉伯帝国势力侵入中亚到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语一直是中亚的官方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斯兰教的传 播,既是语言文字的传 播,也是文化的传播。中亚各地通行的文字,不论是波斯文,还是突厥文,逐渐被阿拉伯语取而代之。即使是在波斯文化复兴时期,也未能排除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 文字。xIc免费翻墙网

  萨曼王朝当时不但疆域辽阔,政治强盛,而且文化相当发达。一些世界著名人物,如法拉比、阿维森纳、花拉子弥、费尔干尼,都是萨曼王朝时期的中亚 人士。作为东伊朗族建立的一个伊斯兰王朝,萨曼王朝曾积极向东面和北面的突厥人聚居地区传播伊斯兰教[12]。“正是因为有了萨曼王朝,严格正统的伊斯兰 教逊尼派才得以在河中地区稳固地建立起来。在萨曼王朝统治下,法律、秩序以 及财产权都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伊斯兰法官和宗教首领也都享有很高的威望”[13]。河中地区差不多有上百年的时间没有遭到外来侵略,成为伊斯兰世界又一个 宗教文化中心。正是在这个时期,波斯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亚的伊斯兰教带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 特色。xIc免费翻墙网

  在萨曼王朝统治后期,地方封建割据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剧,不服从王朝管辖的势力明显抬头,在公元10世纪末期,萨曼王朝经济衰落,国库空虚,人民在沉重的捐税压榨之下痛苦不堪。萨曼王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xIc免费翻墙网

  突厥民族的伊斯兰化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不同部落皈依伊斯兰教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灵活性强、组织严密的突厥游牧部落往往把伊斯兰教的圣战 方式同游牧民族的劫掠习性结合起来,对异教徒地区进行武力掠劫,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突厥王朝,如伽色尼王朝(公元962~1186年),哈拉汗朝(公元 992~1212年),塞尔柱克王朝(公元1055~1194年)等。哈拉汗朝“自发地信奉伊斯兰教显然可以看作是伊斯兰教的胜利……似乎可以说伊斯兰教 在和非伊斯兰教世界的斗争中得到了新的同盟军”[14]。以哈拉汗朝为标志,开始了突厥民族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所谓伊斯兰化,就是使当地居民放弃原来的 宗教信仰而皈依伊斯兰教,并由此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中亚伊斯兰化以后,再没有任何其他别的宗教能取代伊斯兰教的地位。历史上有许多教徒 放弃原来的宗教改信伊斯兰教的例子,但一般说来,伊斯兰教信徒是没有改信其他别的宗教的[15]。xIc免费翻墙网

  早在萨曼王朝时期,已有大批突厥居民定居在费尔干纳、花拉子模等农业聚集地区。到了哈拉汗朝时期,由于操突厥语的游牧居民实行定居和地方居民日 益突厥化,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中亚开始占优势。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突厥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大兴土木,修建清真寺;兴办经学院,宣传伊斯兰教义。伊斯兰的 传教士用突厥文书写简单的宗教诗歌和短文,在突厥部落中传教,促进了突厥游牧部落的伊斯兰化进程。xIc免费翻墙网

  13世纪初,蒙古在漠北崛起。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公元1206年即蒙古大汗位后,便开始向西扩张,远征中亚。成吉思汗入侵中亚之前,反复研究 了中亚商人提供的情报,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的,而绝不是蒙古游牧民族无序的自发运动[16]。蒙古人的入侵,并没有改变在中亚业已形 成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生产关系,但从一个侧面改变了不同阶级的社会状况,中亚疆域辽阔的广大地区经历了一次大的分化组合。总的看来,在蒙古人征服、统治中亚 期间,对当地宗教,尤其对伊斯兰教持宽容态度。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兼收并蓄。从13世纪60年代起,随着蒙古大汗对中亚政治控制力的逐渐减弱,中亚地区 的蒙古统治者逐渐倒向伊斯兰教[17]。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公元1336~1405年)就是一个虔诚的逊尼派穆斯林。公元1370年,帖木儿推翻撒马 尔罕的统治者,在中亚站稳了脚根,进而挥兵出击,开始了持续35年之久的掠夺性战争,建立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其辖境不仅包括河中地区、花拉子模、里海附 近地区,而且包括伊朗、印度的部分地区,以及伊拉克、南高加索局部地区和西亚许多国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威廉·巴托尔德曾指出:“帖木儿在建立自己的帝国 时,自然不是以突厥民族为目的的。帖木儿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把许多国家,如有可能把全世界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18]。xIc免费翻墙网

  帖木儿所到之处,搜罗了各地大批能工巧匠和艺术家,并用劫掠来的财物在首都撒马尔罕修建了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和其他华美的建筑物。西班牙特使克拉 维约撰写的《克拉维约东使记》,曾对帖木儿兴盛时期做过详尽的描绘[19]。同当时伊斯兰世界其他地方的萧条和一片颓垣残壁相比,撒马尔罕成了伊斯兰教的 文化学术中心[20]。据统计,当时仅在撒马尔罕就修建了数十座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其中包括公元1399~1404年建造的非常著名的帖木儿大清真寺。xIc免费翻墙网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苏菲主义传入中亚,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在这一地区广泛传播。xIc免费翻墙网

  伊斯兰苏菲教派是公元10~11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神秘主义教派。“苏菲”这个词的阿拉伯文为sufi,意思是指“穿羊毛衣的人”,后 作为该教派的名称沿用下来。这一教派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对历代哈里发长期以穆罕默德继承者自居,垄断对伊斯兰教义的解释权感到不满,它以严守《古兰经》 的圣训和教旨,通过神秘、禁欲的修行方式,达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清静。苏菲教派在各个社会阶层,甚至包括在统治集团上层搜罗信徒。苏菲派信徒衣着褴褛,苦行 乞讨,独身不娶。苏菲派在中亚的创始人是纳格什班迪耶,又称“纳格什班迪耶教团”。由于该教团的神秘主义说教在当时的中亚上层社会中颇具感召力,因而吸收 了不少统治集团的上层人士参加,苏菲教派作为伊斯兰教自我衍生的产物,其发展轨迹与伊斯兰教既相背离,又相和谐,主体仍存在于伊斯兰教之中。“无论是在伊 斯兰教世界内部或外部,个人的宗教 活动之出现,总是和伊斯兰的神秘教义——苏菲派的出现有密切的联系……苏菲也去草原突厥人那里,宣传伊斯兰教,直到最近,常常取得比正统派神学的代表更大 的成功”[21]。xIc免费翻墙网

  苏菲教派在中亚传播过程中,以严密的组织形式保护教派的发展,以森严的教阶制度抵御世俗政权的控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甚至在被禁止的历 史条件下仍得以延续下来。苏菲主义在中亚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后,就为间接或直接影响上层封建统治阶级和干预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契机。中亚的苏菲主义带 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苏菲思想既存在于什叶派穆斯林之中,又存在 于逊尼派之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亚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们考察中亚的苏菲主义,不能脱离当地的政治、文化、习俗和历史。xIc免费翻墙网

二 沙俄时期的中亚伊斯兰教状况xIc免费翻墙网

  沙皇俄国向中亚地区的扩张始于18世纪中叶,哈萨克草原成了沙皇俄国蚕食的首选目标。当时的中亚各汗国正处在中央集权化的过程中,它们彼此之间 明争暗斗,军事冲突不断。正是这种内部纷争和贫困落后状况,给外国侵略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沙皇俄国为了吞并哈萨克,从18世纪起便开始从事两件事,一是胁 迫哈萨克各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服从俄国,二是在草原上修建城垒和要 塞,并在这些要塞驻扎沙皇军队,从而使这些要塞“既可成为殖民者及沙俄商队停驻之地,又可成为招引游牧部落前来进行贸易的城镇(但游牧人不得进入要塞之 内),又可以作为保护殖民者与进一步开拓新土地和征服当地民族的军事侵略据点”[22]。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沙俄对布哈拉(1868年)、希瓦 (1873年)、浩罕(1875~1876年)、土库曼(1881年)等汗国先后实现了征服。到1884年,沙皇俄国在河中地区设立了总督区。从此,整个 中亚地区正式划入沙俄帝国的版图,逐步沦为沙俄的属地。《中亚五国概论》一书对此有过 精彩的论述:“俄罗斯人与古代历史上征服者一样都是从北方进入中亚的,但是它绝不同于那些古代的征服者。它不是传统的民族或部族的迁徙,而是与殖民主义相 联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扩张。它不是游牧‘蛮族’对于自己文明的人们的征服,而是在经济、文化上远远超过当地土著居民的近代资本主义的侵入。” [23]沙皇俄国野心勃勃,还梦想以中亚为依托,继续南下,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xIc免费翻墙网

  中亚地区的突厥、蒙古及伊朗等血统的居民,经过数百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民族集团。这些民族集团有各自不同的居住区 域,不同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文化。当沙皇俄国征服中亚地区以后,这里主要生活着5个较大的民族集团,其中4个属于突厥语系:哈萨克人(当时 被称为吉尔吉斯人)、吉尔吉斯人(当时被称为卡拉-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一个属于伊朗语系:塔吉克人[24]。中亚民族虽然千差万别,而 且民族意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很少称自己是乌兹别克人或土库曼人,总是以穆斯林相称,一部《古兰经》把 他们结成一个整体。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居主导地位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地位和势力显然没有东正教大,但沙皇俄国的统治者仍极力避免采取限制伊斯兰教自由和伤 害伊斯兰教信徒感情的举动,对伊斯兰教采取了一种宽容、理解甚至是支持的政策。中亚伊斯兰教在当时既保留了其固有的特点,也有鲜明的地区特色。与此同时, 沙皇俄国对中亚的统治也给中亚地区带来了欧洲工业文明的讯息,对当地的伊斯兰教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中亚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因素。xIc免费翻墙网

  在彼得大帝时期(1672~1725年),沙皇俄国对内积极兴办实业,发展贸易,改革军制,强化中央集权。在对待宗教问题上,采取压制政策,甚 至连社会影响广泛的东正教会也受到制约。1721年东正教大主教被废除,在政府内设立宗教管理局,确立了教权从属于政权的原则。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时期 (1729~1796年),沙皇俄国采取了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承认了伊斯兰教的合法性。1788年在奥伦堡成立的穆斯林宗教管理局(后迁至乌法)就是对 各种宗教的组织和活动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但对偏远地区,如中亚和北高加索,则采取不设立宗教机构的作法,而由军事将领和沙皇派出的地方长官统管宗教事 务。xIc免费翻墙网

  沙皇俄国的统治也使中亚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民族或部落争斗、互相残杀的局面得到了控制。沙皇俄国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亚地区的地位,曾有步 骤地分批向中亚地区实施移民。中亚地区草原辽阔和人口稀少,为移民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到1867年,中亚七河州的丘陵地区就安置移民12 000人。到了1908年,移民达到了高峰,其数量达665 000人,大部分移民定居在哈萨克草原[25]。移民改变了中亚地区的种族结构和生存方式,使边远地区同沙皇俄国中央政府形成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哈萨克草 原上的居民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似乎特别适合于俄罗斯文化的渗透。沙皇俄国利用统治者的特殊地位,对哈萨克草原上的居民从种族和文化上进 行同 化。从此以后,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中亚伊斯兰教又深深地打上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烙印。与此同时,随着大量移民的定居,引起了哈萨克牲畜的减少,本来就已经 非常低下的游牧人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急剧下降。xIc免费翻墙网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沙俄时期中亚地区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地位显赫,待遇丰厚。早在叶卡捷琳娜时期,就允许穆夫提及其后裔购买土地和从事工商 业经营活动。民间的毛拉也比普通居民生活富裕,他们往往利用生死嫁娶仪式捞取钱财。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在沙皇俄国的怀柔政策下,也投靠沙皇政府,并利用自 己的地位号召穆斯 林服从沙皇俄国的统治。清真寺、学校、报刊杂志等成为他们维护沙皇统治的工具。xIc免费翻墙网

  沙皇俄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不论在宗教上,还是在文化上,从本质上讲,都同中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或国家处于冲突和对峙状态。为了稳定社会,沙 皇俄国对中亚居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一般不加以干涉,但也不予以支持。例如去麦加朝觐的线路问题,从地理上讲,从中亚去麦加,最直接的路是经过伊朗。 但是,由于波斯信奉什叶派,不允许中亚的逊尼派穆斯林取道伊朗前往麦加朝觐。因此,中亚的穆斯林请求沙皇俄国允许他们取道阿斯特拉罕去伊斯坦布尔,然后赴 麦加朝觐。沙俄政府对此问题一直态度暧昧,坚持个别申请,慎重受理的原则[26]。沙皇俄国在对中亚地区实行严格控制的政策同时,指派当地行政、军事长官 亲自管理宗教事务,出版有关伊斯兰教的书籍,创办伊斯兰学校(“麦德列谢”)。到十月革命前的1914年,全俄共有2.6万座清真寺,其中有近一半在中亚 地区(不包括哈萨克斯坦)。还用俄文出版了《古兰经》。在沙俄时期,伊斯兰教不仅是穆斯林的最高精神支柱,而且也是沙皇政府颇为青睐的一支有组织的民族政 治力量[27]。总之,沙皇俄国在征服中亚以后,为了巩固其对异族的统治,对伊斯兰教实行了控制与利用的两手策略。随着地理上的发现和海上航运的开辟,古 代丝绸之路的作用也随之趋于衰落,中亚社会特有的封闭性开始显现出来。沙皇俄国的崩溃,促进了中亚各族人民的觉醒。从此,中亚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发生了全 新的变化。xIc免费翻墙网

三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的宗教政策及中亚的伊斯兰教状况xIc免费翻墙网

  十月革命以前,中亚伊斯兰化经历了千余年的漫长过程。伊斯兰教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它还是一种传统、一种理念、一种感情联系、一种生 存方式。它的延续、扩展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对宗教、宗教组织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制订了一系列 相关的政策。xIc免费翻墙网

  1917年11月8日颁布《土地法》,规定教会和寺院的土地收归国有,分给人民使用,从而结束了教会的经济特权。1917年11月15日发表 《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明确指出“废除任何民族的和民族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在同年12月3日的《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 动人民书》中,宣布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的信仰和习惯是“自由的和不可侵犯的”,他们从此可以“自由地、无阻碍地”安排自己的民族生活。根据列宁1917年 12月签署的法令,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将沙皇军队1868年从撒马尔罕夺走的《奥斯曼古兰经》转交了穆斯林组织。在国家经济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仍拨出 专款和技术设备,用于修复撒马尔罕的宗教建筑。1918年1月23日,俄罗斯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的法令规定:“每个 公民都有权信奉或不信奉任何宗教”,“保障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但以不破坏社会秩序和不侵犯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的权利为限,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地方政府有权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障社会秩序和安全”。1918年7月10日通过的俄罗斯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写道:为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的信仰自由,实行教会与国家分 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并承认全体公民有进行宗教宣传与反宗教宣传的自由。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决议强调,“任何借口传教而进行反革命宣传的企图都 应加以制止”。决议同时指出,“苏维埃俄国的宪法承认一切公民都有信教的充分自由……绝不容许对这种权利加以任何限制甚至在宗教问题上有丝毫强制行为,侵 犯信仰自由和一切公民做礼拜,应当受到严厉处分”。1920年2月,俄共(布)中央发表《关于东方工作致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信》,其中表达了对“伊斯 兰因素”的立场。指出在同宗教作斗争时,要求共产党员以同情心对待信教的穆斯林群众,不要采取直接否定宗教的方法,而应采取普及文化,开办学校、俱乐部和 传播知识的方法,要以民族和宗教的两个基本因素为出发点。苏维埃政权在宗教问题上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增强新生政权的凝聚力,安抚民心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xIc免费翻墙网

  应当说,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头10年,是苏维埃政府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比较谨慎的时期。在中亚采取了一些既有别于俄罗斯又符合中亚实际情况的宽松 政策和措施,甚至沙俄时期某些有关伊斯兰教的规定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苏维埃政权宽松的宗教政策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保留地方宗教法庭审理民事 案件的权力。2.中亚的穆斯林教职人员依然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家在通过一些决议之前,首先要征求教职人员的意见。3.所有宗教财产没收后不归国家, 而是以居民公共财产的名义交由教职人员管理。其收入除按规定纳税外,均用于供养教职人员、维护宗教设施和培养毛拉等宗教事务。4.允许宗教学校存在。5. 穆斯林的节日列入公休日。6.不在中亚地区开展反宗教宣传,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虽然在“战时共产主义”期间一度做法较为激进, 出现过没收宗教慈善机构的土地、废除宗教法庭、取消穆斯林学校的事件,但很快得到纠正。xIc免费翻墙网

  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国内战争,当时中亚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比较薄弱,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巴斯马奇”反动武装。“巴斯马奇”源出突厥语, 意为“土匪”、“强盗”。中亚匪盗横行的历史较长,多以劫掠商队和农民为生,有时也袭击城镇。“巴斯马奇”成为一种政治军事组织,成为一种民族运动,乃是 1918年以后的事[28]。1918年2月,浩罕的穆斯林政府被苏维埃政权推翻后,它的一些成员投奔了“巴斯马奇”。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巴斯马 奇”从一个打家劫舍的绿林团伙开始向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宗教民族主义运动演化。由于伊斯兰教是每个穆斯林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群体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伊斯兰 教始终不可分割地同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苏维埃政权在中亚推行余粮征集制,镇压同情“巴斯马奇”的穆斯林群众,使许多农牧民也加入到“巴斯马奇”的行列。 这股势力利用伊斯兰教的口号蛊惑群众,对中亚苏维埃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上曾指出:“我们对于那些至今还处在毛拉影响下的吉尔吉斯人、 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到这些民族那里去说,我们要打倒你们的剥削者呢?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他们完全受自己的 毛拉的控制。这里必须等待这个民族的发展,等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分子的分离。”[29]面对来势汹汹的“巴斯马奇”武装,苏维埃政权认识到单靠武力无法 达到预期的目的,便刚柔并用,对顽固不化的“巴斯马奇”分子坚决打击,决不手软;对被蒙蔽的群众,则采取感召的办法。1922年,新经济政策在中亚广泛推 行,居民的捐税减少了一半,宗教界原先的土地和精神权威也部分得到恢复。1923年,苏维埃政权对“巴斯马奇”成员发布了大赦令,结果许多“巴 斯马奇”官兵放下武器,返回家园。在同“巴斯马奇”长达10年的斗争中,中亚苏维埃政权受到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对中亚的宗教民族主义势力给予了沉重的 打击,从客观上为改变中亚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混居与分割并存的局面创造了条件。1923年俄共(布)第12次代表大会《关于进行反宗教的宣传鼓动工作》的 决议指出:“我们党在反宗教的宣传鼓动方面的基本的和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出版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特别是出版很好地阐明宗教的历史和起源的读物。在肯定 这方面有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着重指出,已经出版的大部分读物还不 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出版为普通工人或农民所容易懂的小册子和活叶文选,用他们所了解的形式来回答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的关系的实质等问 题,揭露宗教和教会,特别是俄国教会的反革命作用,揭露俄国教会的起源、演变、对阶级国家的态度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解放运动的态度,并 揭露对人民群众有影响的各种教派的真面目和阶级背景。鉴于共和国联盟的3 000万穆斯林至今还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很多同宗教有联系的并被反革命所利用的中世纪偏见,因此必须考虑各个民族的特点制定铲除这些偏见的方式方法。” [30]xIc免费翻墙网

  1924年6月12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在中亚进行民族划分的决议,决定在中亚进行民族划分,然后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组成民族自治行 政单位,成立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这样,中亚地区先后成立了5个加盟共和国。这5个加盟共和国都是苏联穆斯林聚居的地区,伊斯兰教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 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进行民族划分和民族共和国的组建,对中亚地区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安全,显然意义十分重大。首先,从政治上削弱了伊斯兰教的影响,使之 与苏联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其次,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扩大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淡化了宗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再者,有助于消除中世纪的社会政治 残余,为中亚地区和整个苏维埃政权的发展清除了隐患。xIc免费翻墙网

  事实上,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中亚地区的确出现一股宗教复活的潮流。例如在哈萨克斯坦,当时几乎所有的穆斯林机构都履行着职能,发挥着作 用,并同各民族的宗教人士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其中主要同维吾尔族、东干族、乌兹别克族、鞑靼族等。到1924年,哈萨克斯坦仍实行穆斯林诉讼程序,苏菲教 派十分活跃,数十所宗教学校依然正常工作。但是,应当指出,哈萨克斯坦的宗教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南部地区,穆斯林组织机构发展的势头很猛。在北部地区,伊 斯兰化的程度明显偏低,宗教学校屈指可数,穆斯林诉讼程序几乎从未实施过[31]。xIc免费翻墙网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苏联政府也适时调整了对中亚伊斯兰教的政策。1925年开展的宗教世俗化运 动,实际上就是对伊斯兰教的革命。其内容主要包括:取消教会特权,全部教产收归国有,改革宗教教育,妇女解放,文字改革等。在对坚持反动立场的宗教势力进 行镇压的同时,对伊斯兰教采取了压制的办法,如关闭清真寺及一些宗教设施,迫害教职人员和普通信教群众等。从1926年起,在苏联官方的文件中出现了穆斯 林具有“反苏维埃性质”的概念。从1927年开始,苏联官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反宗教宣传和鼓动”上,重点放在了“同伊斯兰教作斗争的措施”上,伊斯兰教 成了“劳动人民的阶级敌人”。到1928年底,中亚各国都废除了宗教学校,结束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对教育的垄断权。从1930年开始,中亚各国同全苏一样开 始实行全民初级义务教育制。据统计,1928~1933年间,全苏共关闭清真寺1万座,穆斯林学校1.4万所,伊斯兰学院500所。十月革命前,撒马尔罕 共有清真寺和宗教学校150座,塔什干有300座,布哈拉有430座,安集延有387座。它们不仅是伊斯兰教活动的中心,而且是文化、科学、教育、艺术的 中心。在30年代与宗教和蒙昧作斗争的口号下,这些清真寺和学校统统被关闭,大量宗教文献被毁[32]。在这一时期,还成立了“战斗的无神论者同盟”的群 众性组织。这一组织1925年成立时叫“无神论者同盟”,1929年更名为“战斗的无神论者同盟”,在30年代初已有500多万名成员。其宗旨是对宗教这 个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革命的障碍进行积极和系统的斗争,甚至提出了“同宗教作斗争就是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口号。当时还有一些极端的提法,如“宗教是旧时 代的残余”,“宗教愚昧”,“铲除伊斯兰教”,“群众性的无神论”等,使苏联的宗教政策偏离了轨道,伤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xIc免费翻墙网

  在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在中亚地区进行的两次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取替阿拉伯字母,随后又改成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基里尔字母),使俄语 词汇大量地进入当地民族的语言当中,大大促进了中亚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密切了苏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统一的文化空间,这是积极的一 面;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文字改革割断了中亚穆斯林文化的历史联系,削弱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苏维埃政权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建立起 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有效体制。与此同时,支持和鼓舞偏远地区的居民学习文化知识,摆脱文盲状态。例如,在20世纪初期,乌兹别克人识字的比例只占人口总数 的2%。到了20世纪中期,乌兹别克人识字的比例达85%~90%[33]。xIc免费翻墙网

  1929年,苏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中亚这样封闭落后的地区,不仅农民甚至连世代以游牧为生的人也被强迫参加集体农庄,集 体化运动对中亚农村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苏联政府从1929年起,开始再度向中亚地区大规模移民。据统计,在1929~1936年农业集体化年 代,约有170万斯拉夫人移居中亚,其中,农业发达的乌兹别克接纳移民最多,达78.6万人,土库曼接纳15.6万人,吉尔吉斯接纳29万人,塔吉克接纳 20.2万人,其余的定居在哈萨克[34]。苏联大量向中亚移民,有深思熟虑的战略考虑。首先,加强了中亚地区同整个苏联的联系,尤其是经济联系,促进了 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加强了对民族宗教分离势力的控制,使中亚的传统文化更具多元性。xIc免费翻墙网

  卫国战争期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一方面,苏联官方停止了反宗教宣传,宗教政策重新放 宽,中亚伊斯兰教有所恢复。另一方面,中亚穆斯林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大批穆斯林青年奔赴前线。清真寺和伊斯兰教机构也为前线捐钱、捐物,为战胜德 国法西斯侵略者出力。1943年10月,苏联专门设立了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穆斯林宗教委员会,中心设在塔什干。这个委员会专门负责中亚5个加盟共和国的伊斯 兰事务,以及《古兰经》和其他宗教文献的出版发行事宜。当时,在全苏范围内共有4个职能相同的委员会,各由一名穆夫提领导。这一时期,清真寺重新开放,去 祈祷的人明显增加,宗教活动比较正常。与此同时,由于战争,先后有300余家企业迁至中亚,其中迁往哈萨克的就有150余家。大批企业的迁入,使中亚地区 城市人口增加,工业迅速发展,从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融合。xIc免费翻墙网

  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对宗教重新开始实行30年代的极左政策,在全苏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宗教运动。1954年苏共中央通过了 《关于科学无神论宣传中重大缺点及其改进措施》的决议,要求改变在反宗教宣传方面的被动局面,揭露宗教的反动本质及其危害性。1954~1964年期间, 苏联在中亚关闭了城乡大部分清真寺,使全苏清真寺数量由3 000座剧减到300~400座[35]。由于在意识形态范围内的全面施压并不能完全禁止宗教现象,所以政府推行了一些限制宗教自由的行政措施。例如,信 教群众去麦加朝觐往往要遇到很大的困难。哈萨克斯坦每年规定去麦加的限额为30人,但最终得以成行的不超过3人。1958年有33人提出申请,只有1人得 到批准。1960年有17人提出申请,结果未有一人获得批准。信教群众去麦加朝觐,从提出申请后到最终知道结果,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审批手续。申请人要填 写履历表,提交健康状况、工资、照片以及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出境许可证等材料。总之,对朝觐申请人的审查和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当时,信教群众凭吊陵墓“圣 地”问题也作为“反宗教宣传”的一部分被苏联官方提了出来。例如,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有许多宗教先哲的陵墓。与置于国家监控下的清真寺不同,民间伊斯兰 教的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监督。为此,有关部门在1959年专门颁布文件,禁止信教群众私自凭吊陵墓“圣地”。哈萨克斯坦南部遗存的24座陵墓有14座被强行 关闭了,其中包括艾哈迈德·亚萨维、阿雷斯坦·巴巴等人的陵墓[36]。执政者试图通过行政和思想灌输的手段,淡化中亚地区居民的宗教意识,使信教的穆斯 林群众承受了巨大的社会精神压力。xIc免费翻墙网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为了适应其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在调整民族政策的同时,对过去激进的宗教政策也做出了调整,对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的限制有所 松动。有资料显示,在1976年,中亚有143座清真寺供2 700万穆斯林使用。1979年4月,中亚地区有200座大清真寺和为数众多的小清真寺,宗教活动场所有所增加。在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超越阶段思想 的指导下,对宗教问题的极左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尽管长期的无神论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宗教的社会作用,但是,同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相比,伊斯兰教似乎有 更顽强的在恶劣社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植根于信教群众心中的宗教信仰,仍然孕含着巨大的社会潜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宗教在苏联的 复兴,恰恰证明了这一点。xIc免费翻墙网

  (责任编辑 张佩贤)xIc免费翻墙网

  注释:xIc免费翻墙网

  [1]〔英〕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中文版,第7页。xIc免费翻墙网

  [2]〔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xIc免费翻墙网

  [3]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xIc免费翻墙网

  [4]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xIc免费翻墙网

  [5]〔苏〕Б.Г.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页。xIc免费翻墙网

  [6]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xIc免费翻墙网

  [7]王治来:《中亚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8页。xIc免费翻墙网

  [8]〔苏〕Б.Г.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xIc免费翻墙网

  [9]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9页。xIc免费翻墙网

  [10]王治来:《中亚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xIc免费翻墙网

  [11]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xIc免费翻墙网

  [12]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xIc免费翻墙网

  [13]〔英〕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1页。xIc免费翻墙网

  [14]〔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xIc免费翻墙网

  [15]潘志平、王智娟:《鸟瞰中亚宗教、民族之历史与现状》,《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xIc免费翻墙网

  [16]〔苏〕Б.Г.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5年版,第265页。xIc免费翻墙网

  [17]安维华等:《中亚穆斯林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xIc免费翻墙网

  [18]〔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页。xIc免费翻墙网

  [19]《克拉维约东使记》,商务印书馆1957年中文版。xIc免费翻墙网

  [20]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xIc免费翻墙网

  [21]〔苏〕威廉·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xIc免费翻墙网

  [22]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xIc免费翻墙网

  [23]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xIc免费翻墙网

  [24]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页。xIc免费翻墙网

  [25]〔英〕加文·汉布里:《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90页。xIc免费翻墙网

  [26]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xIc免费翻墙网

  [27]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xIc免费翻墙网

  [28]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xIc免费翻墙网

  [29]《列宁全集》中文版第36卷,第144页。xIc免费翻墙网

  [30]《苏联共产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22页。xIc免费翻墙网

  [31]《Преодолеваярелигиозноевлияниеислама》,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иматериалов,Алма-Ата.1990г.с.89,97,98,117.xIc免费翻墙网

  [32]Ш.瓦利耶夫:《伊斯兰教与改革》,《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人》杂志1990年第10期。xIc免费翻墙网

  [33]Александр Халмухадедом:《Исламский фактор в Узбекистане》,《Свободнаямысль》,№.4 -1998.xIc免费翻墙网

  [34]王治来、丁笃本:《中亚国际关系史》,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xIc免费翻墙网

  [35]〔美〕S.E.温布什:《苏联伊斯兰教与民族》,《民族译丛》1980年第6期。xIc免费翻墙网

  [36]А.К.Султангалиева:《ИсламвКазаxстане:история,этничность,общество》.Алм-Аата,1998г.с,55.xIc免费翻墙网

来自http://www.cssn.cn/gj/gj_gjwtyj/gj_elsdozy/201311/t20131101_821998.shtml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欢迎评论:免登录,输入验证码即可匿名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Octohide VPN:快如闪电的免费VPN
Octohide VPN:快如闪
原子网络加速器 - 免费高速VPN 一键链接 方便快捷
原子网络加速器 - 免费
foxovpn绿狐VPN——即连即用、快速、安全
foxovpn绿狐VPN——即
Dubai VPN - Free, Fast & Secure VPN下载
Dubai VPN - Free, Fa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墙外新闻
读者文摘

你可以访问真正的互联网了。You can access the real Internet.

管理员精中特别提醒:本网站域名、主机和管理员都在美国,且本站内容仅为非中国大陆网友服务。禁止中国大陆网友浏览本站!若中国大陆网友因错误操作打开本站网页,请立即关闭!中国大陆网友浏览本站存在法律风险,恳请立即关闭本站所有页面!对于您因浏览本站所遭遇的法律问题、安全问题和其他所有问题,本站均无法负责也概不负责。

特别警告:本站推荐各种免费科学上网软件、app和方法,不建议各位网友购买收费账号或服务。若您因付费购买而遭遇骗局,没有得到想要的服务,请把苦水往自己肚子里咽,本站无法承担也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严正声明:各位翻墙的网友切勿将本站介绍的翻墙方法运用于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的活动,本站对网友的遵纪守法行为表示支持,对网友的违法犯罪行为表示反对!

网站管理员定居美国,因此本站所推荐的翻墙软件及翻墙方法都未经测试,发布仅供网友测试和参考,但你懂的——翻墙软件或方法随时有可能失效,因此本站信息具有极强时效性,想要更多有效免费翻墙方法敬请阅读本站最新信息,建议收藏本站!本站为纯粹技术网站,支持科学与民主,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恐怖主义、邪教、伪科学与专制,不支持或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政治观点或宗教信仰。有注明出处的信息均为转载文章,转载信息仅供参考,并不表明本站支持其观点或行为。未注明出处的信息为本站原创,转载时也请注明来自本站。

鉴于各种免费翻墙软件甚至是收费翻墙软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及个人隐私泄漏可能,本站提醒各位网友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护措施!本站无法对推荐的翻墙软件、应用或服务等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安全测试,因此无法对其安全性做保证,无法对您因为安全问题或隐私泄漏等问题造成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S. Grand Ave.,Suite 3910,Los Angeles,CA 9007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