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谣传蚂蚁“翻车”内幕曝光 马云成高层弃子
作者:
日期:2020-11-08 22:57:58
内容:

原题:蚂蚁“翻车”内幕曝光 马云成高层弃子

蚂蚁集团上市翻车,有消息人士称,马云在上海金融峰会一番畅所欲言,付出了高昂代价。(Wang He/Getty Images)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1月07日讯】日前,蚂蚁集团上市翻车,有消息人士曝光其中内幕,指马云在上海金融峰会一番畅所欲言,付出了高昂代价。中共金融监管高层将马云的批评言论提交给了习近平,中共高层下令彻查蚂蚁,引发中南海顶级混战,马云则沦为高层一枚弃子。

中国知名商人马云曾说过一句名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然而在中国,银行的背后还有掌握更大话语权的人,套用马云的话,“如果马云不改变,他们就改变马云。”

11月2日,马云等蚂蚁集团多名高管,被央行等四大金融监管部门约谈。蚂蚁集团随即发声明,表态要“拥抱监管”。然而,11月3日,蚂蚁集团创记录的370亿美元IPO被突然叫停,引发舆论轰动。

短短几天,头戴全球最大IPO“桂冠”的蚂蚁集团光芒极速黯淡。网络上对于蚂蚁上市折戟的猜测言论,甚嚣尘上。

路透社11月7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马云10月24日在上海“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一番畅所欲言,招来了这场横祸。

马云在讲话中,批评中共监管系统扼杀创新,嘲讽银行仍是“当铺思想”。当时中共金融、监管和政府方面的大佬都出席了峰会。其中,副主席王岐山发表了视讯讲话,强调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

据两名接近马云的消息人士称,事先知道他演讲内容的人,曾建议他软化其讲话基调,但马云自认为他应该可以畅所欲言。

报导称,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误判。

两位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几位高级金融监管官员对马云的批评言论勃然大怒,认为马云的讲话是在“打他们的脸”。

随后,国务院办公厅编写了一份有关马云讲话的舆情报告,提交给习近平等高层领导人。高层随即下令对蚂蚁的业务活动进行彻底调查,最终导致蚂蚁上市被叫停。

知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机构加强对蚂蚁的审查,短期内蚂蚁恢复上市的机会很小。

另有分析认为,马云出事除了表面上的问题,背后更涉及中共高层权斗。近期网上有一篇文章热传,题为《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对蚂蚁上市背后竞相追逐的资本运作进行了深刻揭露。

文章称,蚂蚁早期的投资者,都是马云“邀请”的,来赴一场资本盛宴。进入越早,获利空间越大。从上至下可以分为吃肉的、啃骨头的、喝汤的、舔一下碗的、闻一个味儿的,最后赴会的人,什么都没捞著还要给他们洗盘子。

文章解析这些投资人的背景,这些戴面具的狂欢者包括众多海内外权贵,其中股东之一的北京京管投资中心,这支私募真正的管理人是:博裕资本。而博裕资本的实际控制人,是江泽民的孙子江志成。

时政评论员李燕铭分析,蚂蚁集团上市夭折,背后浮现习近平当局金融监管层与江泽民集团为首的权贵集团之间的博弈。

自由亚洲评论说,习近平原本想通过控制阿里巴巴来操控蚂蚁金服,但蚂蚁金服融入支付宝后,阿里巴巴拥有的股权大不过三分之二,没有否决权。习发现自己控制不了蚂蚁,于是就一只手指“捽死”马云!

有评论认为,近期马云和蚂蚁集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显示戴面具参加蚂蚁这场盛宴的人,已撕下面具,在密集过招。习近平掀了桌子,习、江阵营的钱袋子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金融市场或有一场血雨腥风的搏杀,而马云则成了高层的一枚弃子。

(记者罗婷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文慧)


马云: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 依靠信用体系

中国网财经10月24日讯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举办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今日在上海召开。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马云在会上表示,金融的本质是信用,我们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

马云认为,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最当的当铺。这在当年也是很厉害的思想,没有抵押、担保这些创新,就没有今天的金融机构, 中国经济40年来不可能发展到今天。但是靠资产和抵押的体制会走两个极端,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 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 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要饭也必须有信用,没有信用,连饭都要不到。





下一页:“当铺思维”三问


“当铺思维”三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最当的当铺。靠资产和抵押的体制会走两个极端,我这几年跟很多企业家交流,中国金融的当铺思想最为严重,要么是(企业家)资产全押了出去,压力巨大;要么肆无忌惮贷款,不断加杠杆,负债搞的很大。”

10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如是表示。

马云还表示,抵押的当铺思想,是不可能支持未来30年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的。我们必须用借助今天的技术能力,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这个信用体系不是建立在IT基础上,不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必须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信用等于财富。

面对前述评论,众多金融机构及专业人士有着不同看法。

“对于银行的风险控制而言,抵质押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缓释手段。巴塞尔协议对抵质押的风险缓释作用也是明确承认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从国际上看,即使美国银行业的贷款中,抵质押贷款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总体看,对于一些额度比较大的贷款采取抵质押的措施,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10月31日召开的专题会议指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那么,如何看待银行的抵质押及担保措施?新兴的BigTech公司放款是纯信用贷款吗?在没有抵质押及担保的情况下,如何为企业提供融资?

为什么银行需要抵押担保?

银行贷款主要分为三类:保证担保贷款、抵押担保贷款与信用贷款。其中,保证担保贷款以第三方信用为还款保证;抵押担保贷款以抵质押物为还款保证,属于物的担保;信用贷款中则没有任何担保措施。在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引入抵押担保对贷款进行增信。

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贷款放出去很容易,关键是要能收回来。在贷款发生逾期成为不良后,有抵押担保的贷款和信用贷款,银行的风险敞口、遭遇的损失完全不一样。

“只要抵质押物足值,一旦借款人还不了钱,还可以依靠第二还款来源,即处置抵押物,银行并不会造成真正的损失。但是若纯信用的贷款,一旦借款人丧失清偿能力,贷款损失的概率和比例就要大很多。”

“动辄上亿的对公贷款,如果完全没有抵押担保,也没有线下的风控手段,那是极不负责任的。”前述银行业人士称,“虽然可以依赖数据进行风险控制,但通过数据造假骗取银行贷款的门槛要远低于抵押物的造假。”

相较于将大数据用于信贷评审(贷前管理),抵押、质押和担保是国内外信贷业务中普遍采用的风险缓释手段(贷后管理),这两者相互补充,适用于不同类型、金额和信用等级的信贷,并不意味着大数据风控一定比运用抵质押和担保手段更为“先进”。

实际上,大数据风控模式也面临着各种有组织欺诈的挑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眉山市公安局查处了一个上百人的骗贷团伙,该团伙控制着133家公司账号,为6000多名从未有过贷款记录的“白户”缴纳公积金1.2亿,然后利用公积金缴纳记录,通过线上渠道向全国多家银行申请贷款,平均单人贷款额度高达20万-30万,最终给这些银行带来逾10亿元的坏账。

“这(当铺思维)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从实践看,银行正在不断增加信用贷款的投放,降低对抵质押品的依赖。银行当铺思维应该说是一种相对陈旧的印象。”曾刚表示。

曾刚指出,从银行实际来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果固守当铺思维,其发展空间必然会越来越少。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银行其实也有很强的摆脱过度依赖抵质押品的需求,以提升其业务拓展和客户下沉的空间。

BigTech公司在放款中也需要担保品

实际上,BigTech公司在放款中也需要担保品。“相对来说,电商平台可以针对其客户比较简单的商业场景,根据客户的销售大数据发放贷款,但绝大部分企业由于行业复杂,无法简单根据其销售情况发放贷款,还需要结合其行业地位、管理能力、科技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资深学者张非鱼近日撰文表示。

张非鱼表示,从事金融服务的BigTech公司与银行贷款一样,在实际放贷中也使用担保品。“多个担保措施帮助BigTech公司控制消费信贷的风险,不能仅归功于大数据风控。”

据市场专业人士分析,BigTech公司放款的担保品至少有三种:

一是是价值不菲的“摊位费”担保。商家在电商平台上开店要付很多钱,比如卖家保证金在1-15万元,技术服务年费为3万元、6万元不等,天猫佣金比例3%-5%,天猫国际5%-8%。摊位是花钱买来了,如果欠账不还,可以取消,因此也是一种担保品。

二是应收账款担保。电商商户并不是立刻收到货款的,而是有7天应收账款的间隔,这些应收账款实际上也是一种担保。

三是现金担保。电商平台商户的账上都有现金,也可以存放在余额宝等理财类账户。如果商户借钱不还,可以从账上直接扣除现金。

综合来看,银行抵押担保贷款占比相对高些,BigTech公司抵押贷款占比相对低些,信用贷款占比高一些。

资深学者时雨则撰文指出,目前互联网企业主要依靠其商业生态来获客和收集信息,其风控的核心逻辑是小额分散,也就是依据大数法则,通过扩大客户数量、降低单户授信金额、收取较高的贷款利息,并依靠其对电商平台和客户信用评分的独特控制力来管控风险,因此不宜高估其“大数据风控能力”。在市场过度竞争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放松信贷标准,增大整个行业的信用风险。

时雨还提醒,互联网公司的信贷评审模型大多处于黑箱状态,其有效性还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和压力情景的检验,一旦发生极端事件,模型可能失效并导致大额损失。此外,互联网企业采用的交易、行为和社交数据用于信贷决策是否可靠有效,也还有待实践检验。

融资结构之改变

综上所述,不论对于银行还是BigTech公司而言,抵质押及担保都是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但是如果只注重抵质押、担保,那么没有抵质押物或抵质押物不足的企业很难获得融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贷款业务中使用担保品是正常的,关键是使用什么担保品。实践中,中国银行业更多地使用了不动产担保品,而国际上更多地使用动产担保品,这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促进动产登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金融体系也应该更多地使用动产担保支持小微企业。

曾刚则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当小微企业提抵质押品不足、合格的抵质押品相对匮乏时,银行如何降低对抵质押品的依赖,增加信用贷款的比重。实际上,过去几年随着金融科技、大数据的模型运用,银行业发放信用贷款的规模增加非常快。

数据显示,借助于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一工具,今年3月到8月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了6279亿元。其中,地方法人银行发放了775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了2376亿元。

如从融资结构来看,更重要的要义在于发展直接融资。过去中国的融资结构高度匹配以投资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企业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主要包括贷款与非标融资。从行业投向上看,地产、基建、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融资在贷款与非标资金中占据了较大比重。

但是,当前中国产业向科技创新型持续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由直接融资来支撑,中国的融资结构必将随之改变。最新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显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已是比较明确的政策导向,而资本市场与直接融资体系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也在于从发行端全面推行注册制、从退出端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173家,IPO合计融资2607亿元,占同期A股IPO融资金额的51%。这一定程度上推升了社融中直接融资的占比。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增社融中直接融资(债券融资加股票融资)占比合计15.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需要新的融资方式做支撑,区别于过去的间接融资,未来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华泰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作者:杨志锦,李玉敏 编辑:周鹏峰)



银行要抵押就是“当铺”思想?
中工网

近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出席并发表演讲。他认为,今天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仅靠资产抵押的机制会走向极端,难以支持未来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须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让信用等于财富。这一席话,在整个金融圈和互联网圈炸开了锅。对其言论众人褒贬不一,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不可否认,从长远看,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很多面临融资压力的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缺乏固定资产的小微企业而言,的确是一大利好。这样的体系,能够更好地消除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提高信贷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推动信贷业务能够更好地配合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的现实特点。

但在认同信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承认信用体系自身存在的脆弱性。毕竟,过往的收益率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很多企业之所以在商海中折戟,未必是因其自身存在信用问题,而是因为他们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在这些潜在风险面前,并非有信用就能够成功化险为夷。因此,选择资产抵押或质押其实并不等同于当铺思想的延续,而是一种合理有效的增信手段。

况且,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还有赖于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加快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系统建设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等信用服务政策,但信用体系的建设发展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要构建一个成熟可信赖的信用环境任重道远。要实现“银行降风险,企业易融资”的“双赢”局面,还应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打通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推动信用信息的综合管理,扩大社会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更要通过技术完善提高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水平,并且完善信用监管、惩戒机制等手段,构建更完善的信用体系。

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道路上,对于银行以抵押或者质押来弥补信用缺陷、控制风险的市场行为,我们应该给予理解。




评论:“当铺思想”是与非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冉学东

最近几天马云批评传统银行的“当铺思想”,引起舆论关注。看起来似乎只要商业银行采用这种模式做业务,都是落后的应该批判的,其实不然,是金融业最古老的方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当铺其实就是做的个人小额贷款,赚的就是利息钱。盈利就是手续费(即利息)和保管费。所谓的“典当思想”重点是指典当活动都是以财产作押进行限期有偿的借贷行为,主要的商业特点是“救急解难”、“扶危济困”。

金融业在中国主要是银行业,其本质是用较低的利息把大众的存款吸收归笼,然后寻找有盈利前景的项目,用较高的利息把这些资金借出去,然后到期收回,银行业赚取利差的过程。

因为银行的存款是老百姓的资产,必须保证资产的安全,所以银行经营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寻找并判断项目的盈利情景,就是所谓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控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以前,风控最主要的手段是质押和抵押。抵质押物不仅仅能够做到风险补偿,更为重要的是对借贷人的风险警戒——如果到期不归还贷款就会没收抵质押物。

银行贷款的过程,本质上是创造信用的过程,是创造货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个别的借贷行为,而且影响未来的一系列贷款行为,有抵质押物的信用创造才是有锚的货币创造,如果一定比例的贷款最终形成坏账,不仅仅是银行的损失,更可能是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随着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可以不用抵质押物进行放款,但是这个企业提供的数据和计算所形成的对公司未来经营前景的判断,事实上也是一种抵质押,只不过这种抵质押是数据而已。

当然数据相对于动产质押和不动产抵押的模式更加指向未来,也就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未来这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资质,而动产和不动产质押物可能更加指向过去,指向未来的能力稍弱而已。

但是,银行业作为间接金融的一种形式,以质押物和抵押物为信用手段进行信用创造仍然是不可能脱离的,大数据云计算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更加需要关切的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诞生的大数据云计算存在较大缺陷: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数据采集和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以牺牲个体消费者的隐私权为代价,这是这个技术的硬伤。而往往越是具有隐私性质的数据和越敏感的数据,往往越有价值,也是商家趋之若鹜的,由于国内消费者个人隐私权保护意识不敏感,对于维护消费者隐私权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内的许多互联网巨头把廉价免费采用个人数据视为理所应当,但如果真正保护了个人的隐私权,那么剩下来的数据有多少价值可以用于判断信用资质就是可以怀疑的。随着未来个人隐私权在数据领域的保护力度加大,大数据云计算在判断个人信用状况方面的能力是要弱化的。

更为重要的是,公共选择理论上有一种所谓合成谬误的说法。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观上而言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反之,在宏观上是对的东西,在微观上可能是十分错误的。如,一户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这么做,却无法如愿。

具体到金融科技领域,每一笔贷款都是合意的合理的,但是当所有贷款加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近几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类似情况。

消费金融大多采取的是金融科技,推升了消费数据,繁荣了个别行业和产品,解决了部分人的急需,但是目前产生的普遍行业弊端是,贷款利率畸高,暴力催收横行,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透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等,这同样也是金融科技的重要问题。

至于马云说的传统金融行为变形,过度贷款等,不是传统金融本身的问题,而是金融行政化、行为短期化、金融从业人员无视风险,唯利是图的问题,与“当铺思想”没有任何关系。





“今天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马云吐槽背后的现实困境怎么破?
每日经济新闻

10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必须改掉金融的当铺思想,依靠信用体系发展。今天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但是仅靠资产抵押的机制会走向极端,有些企业要把资产全抵押出去,压力巨大。

他认为,抵押的当铺思想难以支持未来世界发展对金融的需求,须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来取代当铺思想,让信用等于财富。

事实上,缺少抵质押物是诸多小微企业长久以来面临融资困境的关键所在,尤其在今年疫情冲击下的特殊时期里,这一“瓶颈”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监管有意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合适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支持,而这也使得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更为迫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采访时表示,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消除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匹配度。未来需要花大力气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打通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提升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水平、完善信用监管惩戒机制等方面。

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加大一直以来,抵质押物匮乏都是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拦路虎”,因此创新方式、提高信用贷款发放也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切口。今年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保障力度,更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基础。

今年6月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明确人民银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上述通知同时强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获得支持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增长目标,将政策红利让利于小微企业,降低信用贷款发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也再次明确,要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透露,截至8月末,银行已累计对157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8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3.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3月至8月,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超过3000万笔,共计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亿元。

完善信用体系以提升金融供给匹配度虽然小微企业获得的信用贷款支持在不断加码,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是资质优良、抵质押物充足的企业会受到银行更多的青睐。

记者在走访多家银行发现,不少银行在对接小微企业时也提到企业质量问题。即大家都想找优质资源,寻找优质企业,中小银行要与大行竞争不得不寻找更多出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金融的本质的确是信用,但中国目前信用建设确实也有一些缺陷,体系尚不完善,因此银行不得不用抵押或者质押来弥补信用缺陷。银行的属性决定了其就是要控制风险,这和风投或者金融科技有所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某大行信贷管理部人士坦言,银行本身是风险厌恶型的,在授信过程中肯定还是希望有比较充足的抵押。尽管银行目前在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发放,但这其中也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需要从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工商缴税数据、行业所处地位等多个维度去综合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以及放贷的额度。

图片来源:

摄图网(图文无关)另有大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其所在银行也在推广信用贷款的产品,但是符合资质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有些缺钱的企业刚刚起步,除非有政府机关等担保,不然银行很难纯信用放款几百万。而且不同于抵押贷款额度高,我们现在纯信用企业贷款最高只有200万。”

范若滢告诉记者,传统的金融供给与大量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并不匹配。一方面,商业银行以抵押为主的信贷模式,导致门槛过高,大量小微企业缺乏相应的固定资产,较难获取所需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往往具有短、频、快的特点,传统信贷模式在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存在短板。在此背景下,“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消除金融机构与企业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匹配度。”

在盘和林看来,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有赖于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把信用问题完全归咎于银行,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银行也是市场主体。实际上,近年来整体上我们的信用建设从无到有,已经有了不少改进,包括老赖进入黑名单等,银行也在利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改善信息不对称,各方面都在逐步完善中。

范若滢表示,未来需要花大力气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一,打通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推动税务、司法、金融等多方机构信息的综合,扩大社会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第二,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线上线下信息平台的共同发展,提升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水平;第三,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反馈相关信息,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完善信用监管、惩戒机制。

记者|李玉雯 编辑|段炼 孙志成 王嘉琦

校对|程鹏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