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绝无仅有的中印战争
作者:李树身
日期:2017-02-02 14:18:33
内容:

“晒地图”引发“中印领土”热议

李树身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做节目居然用的错版,如此的不严馑。阿克塞钦和藏南被狗吃了?节目主管和编辑是阿三的人?”
  上述这段话,是微博网友“乌龙彦”于1月26日观看了川普就任第45任美国总统,由水均益主持的央视国际新闻《环球视线》这档节目——“讨论中美两国的未来走向”并邀请两名“专家”进行点评,“乌龙彦”眼尖,发现直播室的背景图像除了凸显着美中国旗外,鲜红的中国地图十分抢眼......于是,他发布微博帖子强烈谴责
  因在地图中显示着,一块“自古以来”隶属中国的领土竟被官方“割让”了!于是众多网民接踵而至参与点评,七嘴八舌,众说不一;孰是孰非,争论不休......总之,是垢病声不台绝于耳。




央视向观众展示被“割让”的地图




  笔者反倒认为,或可疑似为是该节目编导在高水平的使用“春秋笔法”展示其才华即借高调宣传“爱国”之机来揭露被掩盖了多的真实“卖国”历史。
  有网民评论说:“估计审查的人都没有样的地理概念。”“这个才叫卖国。”“当年藏南拱手相让,今天高调晒残图,难道这是有意在告诉观众——‘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大家就忘了这历史事实吧。
  网民在点评中提到的藏南,是史料记载中的“中印边界东段的一个争议地区”,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原先是中国藏区的一块富饶宝地,1962年被中国政府放弃了这块领土。
  据史料记载,1913年至1914年,由英国策划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人与西藏政府(即噶厦)代表,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将英藏划定的“印藏分界线”加入到换文地图中,签订了西姆拉条约,订出了“麦克马洪线。此线把历史上长期属于西藏管辖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参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对而拒绝在条约上正式签字,致使会议破裂。虽然中方拒绝承认,但该条约英藏双方认定。中国政府又多次发表声明,不承认“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政权后,大政方针以反美为重。印度就是利用了当时国政府这一暧昧态度,在1950年初派遣印军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之后,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对于印度政府所干的这一切,中国政府却始终保持沉默,甚至在1954年两国签署关于西藏问题的政府协议时,也未谈及此问题。历史资料显示,在此后总理两次访印、印度总理一次访华之时,除了周恩来含含糊糊地提到过一次两国的国界尚未划定外,中方没有对印度的非法入侵提出过异议、抗议和交涉,构成了国际交史上一大“奇观”。
  历史资料显示,1962年6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前进政策”,同时印军开始进入中国境内新建哨所。印军有的前哨据点,甚至设在了中国边防哨所之间和侧后,同中国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滑稽态势。同年10月20日印方称中国军队攻击印度,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于是中印边境战争全面爆发。
  历史资料显示,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直至同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并提议双方从战前边境线各自后撤20公里。然而印度却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量增兵。
  同年11月16日至21日,是战争的第二阶段。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在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开始反击,至11月21日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均遭遇失败。
  然而,在这最佳时刻中国政府却出人意料地发表声明,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边防军全线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便意味着中国军队不仅放弃了全部收复的失地,而且从战前的“麦克马洪线”还再后撤了20公里;换言之,中国不但没有在这场战争中收复一寸失地,反而将战前的边界线让出一大块地方作为“与印军脱离接触”的缓冲地带。另外还无条件地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并在1963年5月26日前实施释放和遣返战俘。
  于是,一个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怪事出现了:赢得了战争的一方输掉国土;输掉战争的一方却赢得了土地——中国军队撤退后,印军不但很快“收复”原来的控制地区,而且得陇望蜀,将中国让出的“脱离接触”缓冲地带也一同“解放”(印度总理尼赫鲁将五十年代初占领藏南领土称作“解放”战争),并在新的所谓“解放区”建哨所、修工事,比战争之前还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1987年,印度将中国夺而复弃的藏南地区,设为阿鲁纳恰尔邦。该地的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或三个台湾。这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中国版图的百分之一。自此以后,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如今还有所谓的“官方专家”撰文,为中国放弃藏南这块领土极力辩解,狡称阿克赛钦的战略意义远比藏南重要,当年毛放弃藏南和达旺、退守阿克赛钦有其“战略眼光”。

 

来自http://bbs.huanqiu.com/thread-3962957-1-1.html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印度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中国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 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边界问题,由于中国在清末因为内部政治因素未能有效统治边境,而西藏统治阶级相对殖民者又较为弱势,当时英总督便趁机将大批土 地划归己有,1947年印度独立,也随之把英国时期划的边界作为自己的边界,这样的现象直到1950年代中国重掌西藏后开始发生变化,中共拒绝承认的态度 转趋强硬而明确。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阿鲁纳恰尔邦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罕见而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与军事装备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能力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目录

西藏归属

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统治者在控制汉地的同时也统治了吐蕃(清帝国建立后,康熙帝改称西藏),并设立了宣政院等机构对西藏进行管理,宣政院院使由藏人担任,故中国认为中国元朝在公元1271年已拥有对西藏的主权[7][8]。到了明朝在公元1368年,对西藏的管理基本沿袭元朝制度,但只对朵思麻一带(今青海及藏北)藏、蒙、汉、回等族杂处地区,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故称这一带为西宁卫、河州卫等。对朵甘思地区(今川滇及藏东),明朝设朵甘卫。对于元代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今西藏大部),明朝名义上分设乌思藏都指挥使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对西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影响和控制,1721年清军驱逐侵扰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帝撰《御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记斯文,立石西藏”一语,正式把以拉萨为主的卫藏地区命名为“西藏”[9]。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清世宗派遣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驻拉萨,“与达赖喇嘛、康济鼐、阿尔布巴等和衷办事”,并设立驻藏大臣衙门。[10]自此,朝廷派驻藏大臣二员办理西藏事务。乾隆年间,正式建立了四噶伦执政的噶厦制度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具有了同等的监督地位。清末,清藏关系恶化,清军于1910年攻入西藏,清廷将西藏由理藩院转入内务府,对其进行了一年多的直接管理。

清朝灭亡后,西藏政府驱逐驻藏大臣和所有驻藏清军,宣布完全独立,而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则继续宣称对西藏的主权。在这一时期,印度的英国殖民地政府为了边境安全和贸易上的需要,与西藏地方政府及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1913至1914年间在西姆拉进行了三方会谈。然而中国政府最终无法接受谈判协定,于1914年7月退出谈判。同日,西藏地区地方政府与英国驻印度殖民政府签订了西姆拉条约,但中国中央政府方面拒绝承认条约的合法性,二战印度独自成为之后中印争端之一。

冲突起因

 
中印领土东线争议地区西藏南部
 
中印领土西线争议地区阿克赛钦

边境争端

中国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向北扩张取得麦克马洪线以南约九万平方公里领土。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占得部分印中两国争议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中国观点

中华民国政府不承认西藏政府1913年提出的独立主张,并认为西姆拉会议期间,中华民国承继清政府对西藏的完全主权,因而不承认西藏政府与英国政府所协定的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承了此一立场。从1947年印度独立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中国表示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认为他们第一有权利继承原来的英属印度领土。第二,他们同时认为经由英印当局和西藏当局认可的麦克马洪线已成为法定边界,无论中国承认与否。第三,印度政府内较激进的观点认为麦克马洪线的“精神”是中印边界位于喜玛拉雅山山脉最高脊。凡是既定的麦克马洪线在喜玛拉雅山脉最高脊以南处,“精神”上的麦克马洪线应被视为通过实际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喜玛拉雅山脉最高脊处。

国际观点

1960年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交恶印度总理尼赫鲁冷战时与苏联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也因为美国韩战曾与中国交火,因而拉起连线围堵中国,故美苏两大强权在当时意外地同时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及国际舆论的支援。尤其是国际舆论的作用下,一同谴责中国“入侵”印度的战争行为,认为中国事先发起战争攻击印度[11]

喜马拉雅山山口控制

西藏自治区达赖喇嘛发动武装叛乱后,喜马拉雅山山口成为极为重要的军事要道,通过此山口,游击队可以逃往印度,也可以辗转回西藏继续战斗,因此北京军方一直力图控制喜马拉雅山山口来控制藏民和难民进入印度。

印度的政治庇护

1959年3月10日,拉萨发生动乱,解放军开火,西藏部分宗教领袖逃往印度。同月31日,宗教领袖及其数千名追随者得到印度的官方庇护,此举引发了北京方面的愤怒和指责。5月16日,北京官方指责印度干涉中国内政[12]

关于战争的争议

中国方面认为战争由印度于1962年6月挑起,而印度方面却认为战争由中方于1962年10月挑起。

战争过程

1962年6月起,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前进政策,声称中国不应占据西藏。中方称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中国军人死伤数十人,同时印军开始进入中国境内建立军事哨所。10月20日,印方称中国军队攻击印度,中印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占领了藏南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提议双方从战前边境线各自后撤20公里。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4日是尼赫鲁生日,印军在中印边境东侧的瓦弄发动进攻。11月16日至21日中方转入反击,为战争的第二阶段。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及国际介入调停。

1962年11月,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主动从实控线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导致损失数千平方公里领土,此后两国即以麦克马洪线为控制线,但双方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中印停战原因

 
麦克马洪线示意图

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各方猜测的主要原因为以下数点:

政治

地理

经济

国际

单方面停火

1962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中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 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为了保证中印边界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护 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3]

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2年11月30日,向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边境设立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的部署 方案,在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控线中国一侧20公里范围内派驻28个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每个民警检查站的人数可配备一个排到一个 连,在部队撤出20 公里地区后,即正式设立。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26个,即东段16个、中段3 个、西段7个:

1962年12月10日,总参谋部下达了《关于民警检查站的若干规定》,规定了民警检查站的具体任务。各民政检查站根据需要定期不定期的派出侦察巡逻小分队,对山口、要道、居民点等进行巡逻、观察和做群众工作。

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1963年2月28日全部完成边防部队后撤计划。

1963年3月14日,经总参谋部批准,将且坎、河尾滩、5909(原“天14 号”)改为20公里以外的民政检查站。工作人员着民警服、佩带武器不受民政检查站的限制。1963年9月,总参谋部还批准了各民政检查站的警戒范围。

1963年5月26日前在昆明市通过国际红十字会释放和遣返印度战俘。此次战争没有中国军人被印度俘虏。

1970年2月24日,各民政检查站划归西藏、新疆军区的独立团。1974年4月各民政检查站改编为军区各独立团的边防步兵连。

领土变更

在有争议的领土中,中国守住阿克赛钦 (15,000 平方英哩);印度控制藏南和达旺 (32,000 平方英哩)。阿克赛钦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对中国有战略意义。[14]

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 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重申 “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定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 发给该员签证,无异于承认阿鲁纳恰尔邦属于印度。在北京的反对声音下,新德里当局取消代表团访问的计划。

观点

西方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 《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 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 胜利成果化为乌有。”[15][页码请求]

解放军作家金辉在 《西藏墨脱的诱惑》书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 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 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 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16][页码请求]

东线(达旺藏南地区)对中方而言后勤补给极其困难,由于缺乏陆航等 先进运输工具,所有弹药粮食及增援部队均需翻越雪山高原运至前线,伤员亦需同样方式运回后方,在部分崎岖地形甚至必须完全依赖人力徒步运输;相反印军一侧 皆是平原,交通方便,补给充足。因此在当时条件下,中方不可能真正守住藏南,虽一度占领亦不得不放弃,名为“主动放弃”实为“不得不放弃”。而在西线阿克 赛钦地区,情况则正好逆转,中国军队后勤背靠新疆,保障充分,而印军往来则需翻越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而且中国还需要掌控新藏公路这条西部命脉,因而西线至今仍由中方牢牢控制。

参考文献

  1. ^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一百多个据点。
  2. ^ China's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 in 1962 by John W. Garver
  3. ^ H.A.S.C. by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 1999, p. 62
  4. ^ War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The Struggle for Afghanistan, Kashmir, and Tibet by Eric S. Margolis, p. 234.
  5. ^ 5.0 5.1 5.2 5.3 5.4 5.5 The US Army [1] says Indian wounded were 1,047 and attributes it to Indian Defence Ministry's 1965 report, but this report also included a lower estimate of killed.
  6. ^ Mark A. Ryan; David Michael Finkelstein; Michael A. McDevitt. Chinese Warfighting: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 M.E. Sharpe. 2003: 188. ISBN 978-0-7656-1087-4.
  7. ^ 《元朝在西藏地方征税考》.
  8. ^ 元代西藏历史:国家统一下的稳定与发展.
  9. ^ 清朝史官. 《清实录》. 康熙六十年九月丁巳条录.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9. ISBN 9787101056266 (中文). 爰记斯文,立石西藏
  10. ^ 《世宗实录》卷五二
  11. ^ 张大禾 金立昕. 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十次战争. 二十世纪中国掠影丛书.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66. ISBN 7-224-04258-7 (中文). 美 苏两个超级大国偏袒、支持印度的做法促使尼赫鲁政府在反华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不仅在中印关系恶化期间先后给印度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而且在…… 一方面猛然加大了对印度的军用物资供应,另一方面直接派出当时美国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满载作战飞机和最新式的毁灭性武器,停泊在加尔各答附近,为印度军 队撑腰壮胆。……非但如此,自1960年前后源源不断输入印度的大量苏联军事援助(包括当时极为先进的米格21型战斗机生产线),更令印度政府感激涕零。
  12. ^ 参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4卷》,p54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3. ^ 《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争:中国从中得到了什么》:“不要这片土地,军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六二年我们从雪山向下压,势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 越快。往回撤的时候,可是越走越慢。战士们想不通,这是我们的领土,为什么还要撤?为了体现我们是仁义之师,还把缴获的车辆装备全都收拾好,武器都擦得干 干净净,一点不剩地都还给了他们。”
  14. ^ James Barnard Calvin, Lieutenant Commander, U. S. Navy. The China-India Border War. Marine Corps Command and Staff College. April 1984.(英文)
  15. ^ 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 London: Jonathan Cape Ltd. 1970. ISBN 978-0-394-47051-1.
  16. ^ 金辉. 西藏墨脱的诱惑: 神秘奇险的高原边地之旅. 东方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060-0599-9.

外部链接

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印度主题 印度主题
军事主题 军事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冷战主题 冷战主题

来自中文维基百科

 

中印战争

锁定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
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名    称
中印战争
地    点
阿克赛钦、藏南地区
时    间
1962年6月至11月
参战方
中国印度
结    果
中国获胜,印度惨败
伤亡情况
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主要指挥官
张国华布里吉·莫汉·考尔

目录

历史背景

地理位置

中印边界全长约171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
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1] 

历史原因

英国埋下中印边界纠纷祸根
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
中印战争照片 中印战争照片
着长期的交往和传统友谊,两国的地图均按照传统习惯线标划边界,两国人民共同遵守这条传统习惯线。但是,在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南和西北边疆地区,英印政府利用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为由,擅自划定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进行侵略扩张活动,从而埋下了中印争执的祸根。
中国政府在谈判中让步
中国政府从来没承认“麦克马洪线”,或“约翰逊线”。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在中印边界谈判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3] 

印度独立后的多次侵占中国领土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中印战争的照片
中印战争的照片(2张)
 
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印度脱离了英国的管辖,西藏同样也应从英国侵占的特权下摆脱出来。为此,西藏地方政府与印度驻拉萨“代表处”进行了交涉。对 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却以大国主义的傲慢态度宣布,要继承英帝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克马洪线”,但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地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印度方面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
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
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予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 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迁;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飞机的配合下, 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将侵占的 “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建立起“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正官方地图,并将“麦克马洪线”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 标为“已定界”,使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相比起来,中印边界中段问题较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边境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中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中国外交部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但由于中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藏独紧张局势
1959年
中印战争图片 中印战争图片
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叛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社会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印度当局对西藏境内 地民族分裂势力采取或明或暗地支持态度,给两国关系投下阴影。印度政府蓄意向中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1959年3月22日,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党平息,拉萨战役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 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将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中 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我军进军阿里、1956年至1957年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时,印度政府并没有提出异议。但这时印方却说该区属于他们,并硬说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继续越界侵占: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接着,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开枪射击,在印军遭我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我边防巡逻队扣押后,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我巡逻队,我方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我击毙印军9人,俘7名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 “西藏问题”时对中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中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 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 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嵴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中印战争路线图册
中印战争路线图册(12张)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而印度媒体总结说,那场战斗发生在海拔4250米以上地区,又是冬天,印度军队缺乏冬天作战的装备,又深陷中国人海战术的包围。更致命的是,尼赫鲁和他的 国防部长梅农误判了形势,要求部队在中印边界执行“前进政策”,不断安插据点的他们相信中国不会动手,结果伤了心的尼赫鲁在1964年5月去世。将此次战 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天堂门口的战争”。
努力和平解决
鉴于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在宗教及商业上的紧密联 系,中国政府争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极为重要的。1952年6月14日,周恩来在中国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针对印度政府历次来的照会中所提它在西藏 的各种“权益”,向印度驻中国大使潘怩加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恩来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 现存状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则表示完全赞同。
外交交涉
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1959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
中印战争照片 中印战争照片
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1959年9月26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7日给尼回 信。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 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赫鲁1959年11月16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 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 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 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着和平谈判的道 路走下去,他在离开新德里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或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 于两国政府继结商谈。他提出的六点完全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 的边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旅行家、冒险家的显然不足为凭的材 料,硬说“麦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 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0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中国备战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 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 穿了它捏造“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当印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时,中国政府指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 好,准备好。即在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当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摆时,中央军委曾适时告诫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 边防,防范印军的进攻,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 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当尼赫鲁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集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 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同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指挥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4] 

战争过程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 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 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

自卫反击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 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称“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 米尔,并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 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 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 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嵴为界”的梦想。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 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 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10月20日拂晓开始反击。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枪 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负 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 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 集体一等功。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队,向沙则、 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于是,助攻部队穿密林, 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在沙则战斗中,九连二班班长张映率领全班,连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10月22日,中国国防部宣 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10月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仓惶向 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 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1962年10月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1962年10月25日,几支 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 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于1962年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拢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 区反击作战。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 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第一一四旅旅部 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内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我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 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了歼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 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组织积极防御, 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红山头 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红山头是两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寺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5 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 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 了红山头主峰。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头战斗后,我们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 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 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 悬崖绝壁,交通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队向该处 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隐蔽接近印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 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 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 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 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空喀山口财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 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在班公湖西岸的 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提通列城, 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 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入侵印军。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口、 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转移中,我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步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 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断其
解放军在战斗中 解放军在战斗中
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卫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 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山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买买提在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 他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攻 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和平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 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962年10月24日发表声 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 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10月24日停止 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10月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 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 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 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的和平诚 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 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对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 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 30000余人。其布势是:东段、以第四师4个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尔。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对印反击

(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战争尾声

1962年11月21日24时,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 下: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 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具体战役

西山口之战
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 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参战各部于1962年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 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意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 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 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 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 人。
瓦弄地区反击战
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其东、南与缅甸、印度
战争东线察隅县地图 战争东线察隅县地图
相邻。该地区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断崖峭壁,河流交错,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入侵印军第十一旅4个营2000余人凭险扼守,并 不断向我军出击。中国边防部队以1个团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军左翼实施迂回包围;以1个团又1个营分别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击,居高临下,直插瓦弄,以4 个连从察隅河以东反击,分割歼灭瓦弄地区之敌。1962年11月16日晨,我军发起反击。我军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乱了印军部署。印军十一旅旅长等人见势不妙,惧我全歼,下令全线撤退,旅长本人随四军军长考尔乘飞机仓惶逃跑,部队大部溃散。在反击战中,我军排长周天喜带领一个加强班冲在最前面,经3小时苦战,打下了印军第一个地堡群,当向印军第二个地堡群冲击时,周天喜不幸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周天喜“战斗英雄”称号。战士陈代富奉 命执行摧毁地堡任务,当他将爆破筒塞入地堡时,被印军推了出来,在危急时刻,他爬上地堡,扒开堡顶积土,将爆破筒从顶盖圆木间隙插入,并用胸口顶住爆破 筒,不让印军推出,当爆破筒即将爆炸的一瞬间,他迅速滚出了地堡,地堡被炸毁了,打开了部队前进的道路,人们称赞他是活着的黄继光。 战后,国防部授予陈代富“战斗英雄”称号。11月16日17时许,中国边防部队进占瓦弄。另一部向“东”村地区之敌发起攻击,进占敌能。我部进驻瓦弄后, 主力转入搜剿,一部乘胜向南追击,到21日,我军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追击部队奉命停止追击,就地转入搜剿。瓦弄之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里米金之战
东段中部地区,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约1个营的兵力,于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击;林芝边防部队以3个营的兵力于1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击。我军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占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地,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都登地区作战
都登方向,印军约800余人。其部署: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1个连及阿萨姆步兵第十一营第三中队一部,在邦拉、更仁设防,马德拉斯联队第二营(欠2个连)、配属第四十四山炮团第七十连及勤务保障分队一部,驻守都登及其附近地区。
1962年11月15日,墨脱独立营率两个连,从地东出发,19日17时55分进至更邦拉,向印军发起攻击。经19分钟战斗,印军向更仁逃窜。21日 18时,墨脱营占领更仁,印军逃往都登。22日上午,该营追至哥布(距都登半日行程),获悉都登之印军已于21日南逃。该营部奉命停止追击,于23日1时 从哥布返回浪波待命。此战,共歼印军12人,独立营亡8人、伤2人。
20日21时30分,总参谋部发出停止反击作战的命令,并指示:“东线中部各部队在占领梅楚卡、里米金、都登后即停止追击,在原地打扫战场,加强警戒”。西藏军区当即命令山南、林芝军分区参战部队撤回里米金、梅楚卡、浪波等地区,集结待命。
班公洛地区反击战
班公洛位于中印边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地区,西面与印度实际
位于新藏公路线上的康西瓦烈士陵园 位于新藏公路线上的康西瓦烈士陵园
控制区的拉达克相接,是入侵印军的一重要前进基地。印军在这里建立了6个据点,其中3个据点分布在山嵴梁上,可以控制西藏阿里边防分民的哨 卡,威胁阿里纵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驻守斯潘古尔湖地区的新疆边防部队发起进攻。新疆边防部队作出部署:迂回入侵印军侧后,摧 毁其据点,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区之印军。我军一部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大风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山,按时进抵反击出发阵地。18日上午,以连为 单位分别向3个据点发起冲击。攻打第一个据点的部队,一鼓作气战斗30分钟即摧毁了敌工事和地堡21个,攻克了据点;攻打第二个据点的部队,冒着印军猛烈 的机枪射击,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激战1小时,攻克了25个地堡,拔除了据点;攻打第三个据点的部队,以果敢迅猛的动作,扫荡印军边部,摧毁了据点。拔除 了据点后,我军在转向印军炮兵阵地的攻击中,工兵战士罗光燮在排长排雷负伤的情况下,奋勇冲雷区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继被地雷炸断,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雷还未排完,部队无法前进,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用身体向雷区滚进,为部队开辟冲锋道路,最后壮烈牺牲。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清除了印军廓尔喀第十一联队第一营第三连的大部兵力。与此同时,反击部队以炮火压制破坏了入侵印军另3个据点,其守敌于19日逃窜,我军于20日占领该3个据点。至此,班公洛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段入侵军据点全部清除。
单方面停火
1962 年11 月21 日,我国政府声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自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我国军队单方面全线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 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北20公里之外,脱离双方军事接触;另外还单方面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
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2 年11 月30 日,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边境设立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的部署方案,在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 一侧20公里范围内派驻28个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每个民警检查站的人数可配备一个排到一个连,在部队撤出20 公里地区后,即正式设立。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26个,即东段16个、中段3个、西段7个:

战争结果

战绩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 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 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伤亡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524名)。

缴获

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消耗

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战争评价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 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 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 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 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 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 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 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 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毛泽东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 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 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 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 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 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 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 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 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 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 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 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 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 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5]  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中印边界现状

外国出版的中国地图 外国出版的中国地图
中印边境目前有争议地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6.7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5万平方公里。
中印边境的东段实控线大致和“麦克马洪线”差不多,印度多年前就在这段印方实控区设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并且陆续向该地区迁入了70多万人。 中国不承认该邦合法性。
相比起来,中印边境中段的问题最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不过中段依旧属于争议地区。
西段边境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南端和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交界处直到喀喇昆仑山口,主要是中国控制下的阿克赛钦地区,边界线长约600公里。[6] 

影视作品

中国
由于中印战争进行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经济复苏过渡期,国家经济经费极端困难,所以中国就没有拍摄中印战争的电影
印度
印度1964年拍的中印战争电影《Haqeeqat》
印度1964年拍的中印战争电影《Haqeeqat》(12张)
 
印度方面由政府指示在1964年抢拍了宝莱坞的“抗中国策电影”:《Haqeeqat》(中文译名为:严峻的现实[7]  ),在这部电影中,印度导演:奇坦●安南从国内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英勇无畏的印度官兵”,然后又从当时反共的南越请来了一些群众演员来扮演“穷凶极恶的中国解放军官兵”,所以整部电影的对白语言是印度语越南语[8]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来自百度百科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为谋求边界问题和平解决,中国军队速战速胜速撤。然而50年过去,烈士的鲜血早已被皑皑白雪冰封,这场 战争的真相也逐渐模糊,各种流言不仅多见于网络,而且流传于正式出版物:“解放军在反击战中快打到新德里”、“解放军一度收复了藏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 “解放军实际收复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国人喜闻乐见的流言与历史相距多远?历史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真相又是什么?在这个50周年纪念中,我 们首先需要面对的,是流言。 【网友评论】

 
 

传闻中国军队攻入印度 首都新德里唾手可得

在中印战争的诸多传闻 中,最受欢迎的是这个传说:中国军队在反击作战中已经快打到新德里了。似乎只要没有中国政府的主动停战,连印度的首都都要被拿下。如“先锋部队推进到距新 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惊慌,大街上修筑工事,市民们争相出逃。”最惊悚的是一篇以“美国人”身份讲述中印战争的网文,宣称“其先遣部 队,以达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详细】

 

炮弹可越界 人不能越界

追近传统习惯线 主动停火后撤

11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与康前指,提醒前线部队切实注意:“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 以短促猛烈突然的火力还击,打它的丁如泽机场和楚舒勒,炮弹可以越界,人员不能越界。还击时必须经总参谋部批准,切勿仓促动手。”【详细】
拔除“阿印8、9、16号”据点之后,总参谋部于11月19日电示。“你们已顺利地歼灭了8、9、16号据点之敌,甚慰,同意你们乘胜拔除5、6、7号印 军据点”。第二阶段作战历时3天,肃清斯潘古尔湖以西地区印军入侵据点,攻歼印军侵略据点3个扫除3个,收复了失地。部队于11月26日下山归建。 【详细】
军区前指即令419部队第154团向打陇追击,11师第33团向邦迪拉以南追击。随后,154团追到打陇,占领了吉莫山口,33团追到查库,占领了鹰案山 口、比里山口,接近了传统习惯线,从那里可以看到印度平原了。21日,中国政府发布声明,宣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部队接到停止追击命令。【详细】
 
策划:中印战争50周年之重回1962
 

美丽的藏南地区

50年前,由于印度在中印边境上采取“前进政策”,步步进逼,越过实际控制线,我被迫自卫反击。经过一个月的武装冲突,在我单方面停火和主动后撤后,这个中印几千年友好史上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终于迅速结束。 【详细】

 

中印边界争端的产生和发展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但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边界线,而英国对中国西南边疆的侵略和蚕食又留下了一些历史的纠纷,使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两国间存在的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中、印边界争端需要通过谈判取得公平合理的解决。但是印度拒绝谈判并不断用武力打破中印边界的现状,要把它单方面划定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印度推行其“前进政策”,命令“沿边界全线建立一系列的国家边界哨所,特别是可能有争议的地方”。 【详细】

 

中印边境终于发生了武装冲突

1959年8月25日,在东段马及墩南端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25日,在西段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1962年中印边境的大规模武装冲突。中国方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已于10月20日开始进行自卫反击。
    中国边防部队收复了印军越过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所侵占的中国领土,并进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尽管中国边防部队在自卫反击中未越出中国领土一步,但是印度军队的溃败在印度国内却引起极大震动。印度总统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详细】

 
 

传言不实:中印自卫反击战未入印度境内 距新德里千里之遥

对于有传言称1962年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逼近印度的首都时,徐焰教授表示,这是属于夸张的不实信息。当时作战情况从地图可以看出来,两个作战方向,离印度首都都有千里之遥, 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按照中国地图的划法,中国军队在这次作战中,根本没有进入印度境内,中国军队作战都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按照印度地图的划法,其实 也没有进入它的纵深,只不过是在双方争议地区交战。而且中国军队在反击作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很快还撤回到战前的位置。 【详细】

 
 
 

传闻中国军队收复全部失地 撤退前已推进至传统控制线

在对中印战争的各种描述 和传闻中,另一个也很有市场,即在中国军队的反击中,已经成功的将印度军队驱逐出中印有争议地区,“收复了中印传统边界以北的中国领土”。也就是几乎全部 收复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因而与这个巨大的战果相比,后来中国主动撤退至实际控制线后还额外后撤20公里的结果格外显得刺激国人的神 经。【详细】

 
东段两路作战:
力争歼敌4旅 非收复藏南

当尼赫鲁政府拒绝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决意再 次使用武力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印边境东段集中主要兵力向西山口及瓦弄方向继续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为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行动,在东线以一部兵力向里米 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实施反击。11月12日,中央军委提出再次反击印军的作战任务及战略目的,并对中印边境斗争的发展前途作了分析,并指出:要力争干脆 全部地歼敌3至4个旅(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对印度反动派是一个更大打击。【详细】

西山口战线:
沿长蛇阵歼灭 未扩大战果

印军加紧向边境地区增派部队,到11月中旬, 印军在东线的兵力达到3万人,其中1.5万人部署在达旺河南岸至印度境内的提斯浦尔之间,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约1.2万人。印 军是沿公路两侧纵深梯次配备,基本上是一个长蛇阵。我军与印军在这个方向的兵力对比为1.5:1。我们采取刘帅提出的“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战术, 实施大纵深迁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将敌人的长蛇阵切为数段各个歼灭。接到停止追击命令。【详细】

瓦弄战线:
沿河谷反击 地形限制难展开

第一阶段反击战结束后至11月中旬,中国方面 在西山口主方向集中了近3个师,在瓦弄方向集中了1个师近万人的兵力。这时当面印军不足2个师,且惊恐不安。11月14日,印军为庆祝尼赫鲁的生日,首先 向瓦弄方向的中国军队发起小规模攻击,解放军第130师打退印军攻击后,于16日向印军发起大规模反击。因地形所限,战斗基本沿察隅河谷形成一线平推。中 国军队于一天内即将印军第11旅击溃,随后转入追击和搜剿,当面印军有半数逃脱,已全部溃散。【详细】

 
 
60年代中印边境冲突与中国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反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印度尼赫鲁政府的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保卫了中国西部的边防【详细】

尼赫鲁政府的扩张政策  

印度总理尼赫鲁1950年在印度人民院的一次讲话中,公然说:“不管有地图没有地图,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确定边界”,为掩人耳目,印度政府还修改官方地图。【详细】

印度在边界的“前进政策”  

所谓“前进政策”,实质是尼赫鲁政府通过外交方式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的目的未能实现后,决心以武力改变边境现状的产物。印度政府为改变边境现状,侵占中国领土,就酝酿了向中国“占领”地区派遣巡逻队和插入中国哨所之间的空隙地带建立据点。【详细】

中国边防部队自卫反击作战  

此次自卫反击作战,历时1个月,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8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驱逐了入侵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打击了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详细】

 
 

传闻亚东属于中印争议地区 在实际控制线与传统线之间

在众所周知的东线中印 有争议的藏南地区,传闻中又加进了亚东的身影。在一篇慷慨激昂的网文中宣称“亚东当时距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约110公里,是中国、印度、锡金三国交界的地 方”,而又声称“战后一直以为中国从亚东撤军了,撤到了战前的实际控制线……PLA不仅没退,还前出了不少。真是大快人心。”已经把亚东划进了中印争议的 藏南地区里。【详细】

 
 

亚东位于中国与不丹锡金交界处 不属于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

亚东位于西藏自治区 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东邻不丹,西连锡金(今属印度),是中印边境西藏重镇,自古乃为联系南亚的主要陆地通道。亚东商埠既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民间边贸通商 口岸之一,又是中国近代史上西藏地方在6年之中两度被英帝国主义侵略、同祖国内地一样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标志性产物,即与租界性质毫无二致的贸易市 场。【详细】

 
 

亚东地区中国锡金边界清代由中英条约划定 中国领土无争议

1890年三月十七 日,以斤泰为全权大臣,与印度总督在加尔各答订约八条,至该年七月十二日由使英公使薛福成在伦敦互换。该约条款如下:藏哲(哲孟雄,即锡金)之界,以自不 丹交界的支莫挚山(Gipmochi)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Teesta)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汁(Mochu)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 水流之咱利一带山顶为界。 【详细】

 

1960年代印度虽在中锡边界上挑衅 但承认中锡边界已正式划定

中国政府还曾四次提 出印度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非法修筑侵略工事……现在,印度政府竟装模作样地说什么只要一个独立的、中立的观察员到边界上看一看就可以解决问题,并且还厚着 面皮说,印度军队从未越过已被正式划定了的锡金和中国边界,印度也不曾在边界的中国一侧或是在边界上建筑过任何工事。这睁着眼睛说瞎话,如何骗得了人?!【详细】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边境小城亚东
 

进入亚东地界,号称“世界高原第一镇”的帕里镇海拔4360米,帕里高原上千亩金灿灿的油菜花衬映在白雪覆顶的山峰下。堆纳乡和帕里镇之间形成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亚东总体地貌为一个大山沟,因悬殊的海拔高度以帕为界,形成截然不同两种气候。 【详细】

微弱毛细血管记录的历史  

在 地图上,亚东如同一把楔子,深深嵌入印度锡金邦和不丹国的缝隙中。它在西藏西南边陲的版图上,划出了一道狭长的优美弧线。亚东沟撕开的这条裂口,将印度洋 的暖湿气流,徐徐迎进来,沿着亚东县的下亚东乡、上亚东乡、帕里镇、康布,最远到达离边境100多公里处的堆纳乡,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这条通道也同样作 为商贸通道和外来者曾经入侵的路线,在西藏历史上印下了特殊的印迹。 【详细】

当年西藏“小香港”  

抗 战期间,西藏是西南的一个商贸中心。当时的亚东实际上成了“自由港”;县所在地下司马被称为“小香港”。下亚东乡书记张寿林介绍说,那时候西藏的贵族如果 谁没来过亚东,简直是个大土帽。边贸关闭前,亚东县城的两条长街,两边全是店铺、摊点。当时下司马有印商46户,尼商26户;帕里镇有印商12户,尼商8 户,不丹商人9户、锡金商人1户。那时还未设海关。对出入境货物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检查、不登记、不收税。 【详细】

曾见繁华的本地人家  

1962年,中印关系变化,亚东口岸关闭,中印间边贸基本停顿。加措记得,封路前,把境内的外国商人全部清理出去。考虑到好多人在此通婚,政府同意本地家人随商人迁走。 【详细】

传闻1962年中印战争收复亚东

印度在亚东特权1954年已收回

尊重锡金主权 1962年亚东未作战

说到亚东,在传闻中,“有争议”的亚东也是之前被印度侵占,而在1962年的战争中被中国军队收复。有传闻是这样描述“收复亚东之战”的:“中印边界反击 战时,印度军队在这一地段并没有挑起事端,但驻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设防,中国军队突然间用一个师的兵力发动进攻,进展神速。考尔中将乘苏联援助还是由苏联人 驾驶的米-8正在此地视察,还没反应过来,直升机就被中国军队缴获”。【详细】
1954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同时互换照会一件。《协定》规定了两国互设商务代理处及其外交待 遇,“照会”同意印度撤除驻军卫队。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将亚东、江孜两处英印商务代理处和与租界一个性质的边贸市场,连同驻扎在那里的外国武 装、海关权,以及从亚东边境到江孜的邮电权和沿途享有治外法权的12个驿站,等等,一律取消。清除了殖民主义势力的遗迹,消除了英印旧有种种特权。【详细】
中国东线部队召开团以上军官紧急作战会议:遵照中央上述决定,为了速决全歼侵入我境之敌,现特有关作战行动部署如下:……为了防止敌人在战役期间向我薄弱 地区进攻,我阿里支队和空喀山口防区的各哨卡,及亚东地区,务须提高警惕,加修工事,严防敌人袭击。……作酉38号军委 1962年10月17日24时【详细】
中国反对印度扩张主义行径,未承认印度控制锡金,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为了表明中国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保护”权的正义立场,为了表明中 国政府尊重锡金王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甚至在印军越过中锡边界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十分的克制,没有在中锡边界采取反击行动。 【详细】
 
时隔44年 中印重开亚东边贸
 

中印重开亚东边贸

时隔44年后,位于印中边境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于当地时间6日上午重新开通。尽管下着小雨,气温很低,但整个口岸洋溢着欢乐与祥和的气氛,印度音乐和中国歌曲在空中回响。中印两国军人相互握手,合影留念。【详细】

 

中国驻印大使出席典礼

印度锡金邦首席部长查姆林主持了边贸通道开通仪式。中国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出席了开通典礼。 【详细】

 

曾经交易额过亿银元

20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上世纪60年代后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详细】

 

传闻中印边界西段晚清以来丢失给印度30万平方公里领土 1962年收复

对应于印度侵占了中 国藏南领土9万平方公里的事实,另一个传闻诞生了,就是“中印战争我军实际收复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传闻中中印边界西段“地区广阔,也有个类似于 麦克马洪线的XXX线,也是英国人搞得鬼……事关重大呀,近30万平方公里。”传闻宣称“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来在丢失的30多 万平方公里领土。” 【详细】

 

中印边界西段争议区总面积仅3.3万平方公里 何来30万平方公里

中印边界争端中,有 争议地区面积总计约12.5万平方公里。在中印边界东段地区有9万平方公里,中段地区有0.2万平方公里,西段地区有3.3万平方公里。在西段,有争议地 区主要集中在阿克赛钦,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59年9月13日一份秘密指示中承认:“我们在那里没有哨所,而且实际上几乎就没进去过。”阿克赛钦自古就是 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的通道。【详细】

 
 

印度没控制过西段主要争议地区 始终为中国控制所谓“收复”无从谈起

印度政府单方决定发 行使喀喇昆仑山口以东的克什米尔段约翰·阿尔达线的北部边界的地图,想为将来不可避免要与中国进行的边界谈判提供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尼赫鲁1959年9 月13日发布的正式指示“……在阿克赛钦地区应当大体维持现状,因为我方在那里未设哨所,而且实际上很难到达这个地区。任何涉及该地区的问题,只有在时机 成熟、解决整个边境的更大问题时方可予以考虑。目前我们只好暂且容忍中国对拉达克东北地区的占领和他们修筑的通过这个地区的公路。……”【详细】

 

中印战争西线印军入侵最深仅20公里 中国只需收复边界狭长地带

西线当面为印军第十 五军第十九师所属第一一四旅。其总的兵力部署态势是:一线展开,分散配置,该旅5个营20多个连队,3000余人分散在传统习惯线两侧,北起喀喇昆仑山 口,南至狮泉河谷,正面宽600余公里,深入中国境内20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内。每个据点多则两个排少则1个班,兵力高度分散不少据点之间空隙大,独立据守 支援不便,利于各个击破。【详细】

 
印度人看中印战争
 

马 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中有一个很趣的比喻,他说印度像是一个钓鱼的人,鱼饵被一条不希望它上钓的鱼咬住了。此文正好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本来非暴力 运动就很虚伪,说说可以,莫非还要当饭吃?但是就像我们纪念倒下的中国军人一样,我们也纪念印度的军人。为国捐躯无论在那一边都让活着的人永志不忘,当 然,是为了永无战争。 【详细】

印度课本中的两个“中国观”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详细】

印度的反思:为什么输给中国  

政 府对这次战败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 惊人的事实。最显著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 (VKKrishna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 【详细】

印度称下次“将扮主导地位”  

他 特别提到,当年战败遭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的陆军第7旅指挥官达尔维(John Dalvi)回忆录“喜马拉雅的失策”(Himalayan Blunder)在这方面写得十分清楚,自己毋须赘述。他说,“下次将不会有这种局限。印度空军不管在哪区、对抗谁,都将扮主导地位”。【详细】

 
 

1959年中印实际控制线:东段实际为麦克马洪线 西段为传统分界线

另有传说,说1962年 中印战争停火后,中国军队主动撤军,没有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而是撤回到一个对外秘而不宣的“实际占领线”,因此对外宣称是“1959年控制线”而不是“麦 克马洪线”。那么真的有这么一条神秘的外界不知道的“实际占领线”么?其实这条线在中印边界东段就是麦线,它是相对于1962年战争爆发前的控制线而言 的。1962年,印军在一些地段越过麦线,在麦线以北中方一侧建立军事据点。中方当然不能撤到“1962年控制线”上。 【详细】

 

1959年中印实际控制线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中国和印度边境地区大部分在西藏,小部分在新疆。两国边界西起喀喇昆仑山口,东至中国、印度、缅甸3国交界处,当中隔着喜马拉雅山区的尼泊尔、不丹。整个 中印边界分为3段,边界争议地区的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详细】
从本声明发表之次日,即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二)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 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为了保证中印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护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 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 【详细】
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卓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巴里加斯、十日果等地。……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详细】
 
印度贫富分化严重导致10年动乱
 

印度贫民

印度分离势力在印度穷乡僻壤活跃了40多年,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袭击政府武装。他们正在摆脱阴影并因它而逐步兴旺起来。 10年以前,这些反政府武装分子—通常被称为纳萨尔派—似乎已经消失殆尽。 【详细】

 

贫穷困局

尽管印度的反政府武装叛乱很少受到南亚之外的国家的关注,但这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农村暴乱事件,而是一场全面的游 击战争。过去10年,大约有1万人死亡,15多万人流离失所。 这些现象不该发生在21世纪的印度,一个全球化最成功、最著名的神话之一。然而,大量的印度人都错过了富裕的机会。目前,印度是地球上经济分层最严重的社 会之一,政府机构严重腐败,公共教育和卫生保健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贫血状态。联合国报告显示,印度的饥饿人数比例在20年内丝毫未动。 【详细】

 
 
 

前中国驻印大使:1962年自卫反击战目标不是收复藏南地区

自卫反击战的目标不是收 复藏南,而是反击印度在边境的挑衅。印方在冲突前错估了形势,以为中国软弱可欺,推行所谓“前进政策”对我领土进行蚕食。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把印军推了回 去,中国预定的目标已经达到。从战略上看,中国当时的主要威胁是美国和西方,对印度还是要争取的,如果继续留在藏南,等于又开了一条战线。【详细】

 
 

1963年1月14日《人民日报》:西藏边防部队撤离达旺 当地群众欢送

新华社拉萨十四日电本社 记者报道我西藏地方边防部队今日撤离达旺的情景说,十四日上午,中印边界东段西部重镇达旺一带几十个村庄的男男女女,背着米酒和蜜桃,拿着一束一束鲜艳的 花朵,赶到达旺中心广场,为亲密相处了两个多月、即将撤离达旺的边防部队送行。达旺寺的喇嘛和江贡寺的女僧们,也像过重大宗教节日一样,披着袈裟前来送 别。部队穿过欢送的行列向北进发了,许多居民纷纷迎上前去,向他们献哈达、献福条,敬酒,热烈握手。【详细】

 
 
 

1986年底印度议会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 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北京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强烈抗议,印度不仅不听,反而在达旺 一带有异常军事调动,中国人的忍耐已到极点。由于印军拒绝解除战备状态,1987年初,西方媒体认为北京的语调已经同1962年时类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 至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不久即将爆发。面对紧张的中印边境局势,印军高级将领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详细】

 
揭秘1987年中印边界纠纷
 

1983年,印度派出一个情报小组,前往中印边境东段的桑多洛河谷牧区侦察,他们在那里进行着秘密情报搜集工作,并监视中国军队行踪。印度情报小组在桑多洛河谷呆了整整一个夏季,建起了一个临时哨所,这个哨所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一侧。【详细】

西方预测战争即将爆发  

1987年初,西方媒体认为北京的语调已经同1962年时类似,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预言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不久即将爆发。【详细】

印军叫嚣将战线推至雅鲁藏布江  

桑搭吉计划战争爆发,印军可进入中国西藏纵深作战,将战线推进至雅鲁藏布江一线。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撰写的《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书称,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详细】

外交斡旋化解“战争危机”  

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兵力部署,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到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在这项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详细】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始终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也是一场 为了促进和平谈判解决领土争议而不得不发动的反击战。但是,建立在流言 基础上的民间讨论,不仅歪曲了历史,更将当下的左右之争带入这场早已散 去硝烟的战争。而这样的讨论习惯,不仅无助于理解过去,更无益于现实。 只有真相,才是对那场战争最大的尊重,更是一切讨论的起点。

来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special/zhongyinzhanzheng/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